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②冊封:西北各族首領尊請唐太宗為“天可汗”,他們的后嗣由唐冊封。
③設置機構:唐攻下西突厥后設置安西都護府,管轄西域。
④和親: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請求與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親。文成公主帶去種子、工匠、書籍和冶金技術、中原文化。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漢藏人民的關系。
評價:①民族團結政策加強了唐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加強對邊疆的管轄,也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提供有利的條件。
②有利于少數民族吸收漢族先進的文化,促進了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
(6)對外關系方面:采取積極友好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來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針,大大增強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亞洲各國的文明進步。
①友好的對外政策:設立專門機構鴻臚寺接待外賓;鼓勵外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居住、做官、通婚;對各國使者,以禮相待;都城長安不僅是國內各民族的大都會,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會。
②開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傳入中國;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經;朝鮮、日本僧人來唐游學,朝鮮、日本深受漢文化影響。
評價:
①開放的對外政策,大大增強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為中國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②唐文化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強大的輻射作用,促進了亞洲各國的文明進步,尤其是朝鮮的新羅、日本的“大化改新”。
2、出現“治世”的原因:
補充:歷史上,出現“治世”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種:
①生產關系的調整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如唐朝實行均田制)
②農民戰爭的打擊,使統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訓,減輕對人民的剝削壓迫,部分地調整政策,利于農業生產(如漢高祖劉邦)
③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前提)
④統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連續性
⑤民族團結,對外交流頻繁
⑥科技進步的推動力
⑦人民群眾辛勤勞動
★唐朝出現“貞觀之治”局面的原因是:
(1)簡易分析:
唐太宗在統治過程中,能夠吸取隋亡的教訓,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舒緩刑罰的政策,文德治國,完善科舉,延攬人才,勵精圖治,因而形成“貞觀之治”局面。
(2)全面回答:
①隋統一全國,隋采取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為唐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②唐初吸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進一步完善中央集權制度,勵精圖治,重用人才;
③經濟上,沿用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重視農業生產;
④文化上,完備科舉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
⑤正確處理了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實行友好交往政策;
⑥廣大農民在較為安定的環境里辛勤勞動,創造了大量物質精神財富。
所以唐朝前期經濟空前繁榮,政治比較清明,出現了“貞觀之治”局面
3、具體措施:
(1)政治方面:
① 選賢與能
唐太宗在人才的甄選上注重惟賢與才是用,既往不咎。(書例:魏征)
史載:唐太宗時期“為政之要,唯在得人”;“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不拘格選拔人才——唐初人才濟濟: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秦叔寶)
——這些人因為太宗的知遇之恩和任用得當,發揮了自己的最佳為政潛能,同心協力,共創出治世偉業。(賢相名將是唐朝國力強盛的重要因素)
② 虛懷納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