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細胞的固定化
二、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幫助,哪些問題看書能解決,哪些問題需要教師作分析引導,哪些問題要在比較歸納中得出,對這些問題教師是應該很清楚的。所謂備課要備學生就在于此。實踐表明,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的越充分,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的越好。本課題中我圍繞著從酶到固定化酶再到固定化細胞這根主線,逐步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開始到學習新的知識,教學效果比較明顯。
三、 引導探究應結合學生實際
在生物學教育中,要改變“重科學結論,輕探究過程”的模式,要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線,倡導探究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產生科學知識必須依賴探究,讓他們像科學家從事科學探究那樣來學習科學,領悟科學探究的真諦。這也是新課程大力提倡的。要實現(xiàn)這一點,要求教師要再現(xiàn)知識的發(fā)生過程,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式教學。英國學者貝爾納在1939年就指出:“如果學生不能夠以某種方式親自參加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就絕對無法使他充分了解現(xiàn)有科學知識的全貌! 學生與科學家的探究思維本質上是一致的。學生在生物學學習中的探究與生物學家研究生物的科學探究有相似的特征,只不過“科學家是為了求知而探究,而學生探究是為了求知! 科學探究要有一定的方法、策略去進行,具有一定的實踐經(jīng)驗。學生畢竟不是成人,更不是科學家,他們的探究方式是簡單的,還需要教師去教、去引導,如在本節(jié)課中,對資料一和資料二中的問題探究,教師應把握深度,能循序漸進的引導,最后把問題的答案弄明白。
四、講清概念仍是課堂教學中最基本方式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學習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探究不是生物課堂教學唯一的學習方式。必須看到的是,不是所有的生物課的學習主題都要用探究學習的方式來進行,對一些學習內容來說,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活生生的事例講清楚概念、機理和結論現(xiàn)象等內容,這是一名生物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