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二)
〖教學目標〗
1.知識:
(1)解釋細胞保持較小體積的原因;
(2)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描述染色體數(shù)在分裂前后保持不變;
(3)概述細胞分裂的意義。
2.能力:
(1)學習通過模型實驗法進行生物學的研究,體驗研究生物學問題的過程和方法;
(2)學習記錄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和根據(jù)證據(jù)得出結論的方法;
(3)通過觀察、實驗設計、小組討論、資料搜集、描述、比賽等活動,初步形成觀察、設計實驗、交流合作、搜集資料、表達、思維等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設計,認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2)關注細胞研究在防治癌癥等方面的價值。
〖教學重點〗
1.通過模型實驗法研究生物學問題即“細胞為什么這么小”;
2.細胞分裂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難點〗
1.活動“研究細胞體積與表面積的關系”中預測的提出、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結論的獲得;
2.染色質(zhì)、染色體等概念及其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的變化。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以英語為特色的重點中學,在硬件設施上比較完善。比如:有電子閱覽室方便學生查找資料;有多媒體教室方便學生上多媒體課;另外,生物實驗的條件也較完備,這為本節(jié)課的成功完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就生源來講,我教的這幾個班的學生均來自城市,家庭條件較好,思維活躍,好奇心強,但學習基礎較一般。因此本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上力求從學生的需要和基礎出發(fā),旨在重視過程和方法的學習以及能力的培養(yǎng),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上力求從學生的需要和基礎出發(fā),旨在重視過程和方法的學習以及能力的培養(yǎng),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導入新課。通過讓學生肉眼觀察樹葉,小組比賽計算自身細胞的大小等小型活動,使學生對細胞的大小形成共識:細胞太小了。從而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細胞為什么這么?細胞又是怎樣保持較小體積的?引入本課。
2.探究“細胞為什么這么小”。首先讓學生根據(jù)具體情況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模型實驗法;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下,各小組按照實驗法的七個步驟來逐步研究。其中對“預測的提出”即“作出假設”這一步,對七年級學生來講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了以下三個步驟進行引導:第一步,各小組根據(jù)經(jīng)驗討論提出初次看法;第二步,根據(jù)興趣小組提供的信息,各小組再次提出看法;第三步,老師進一步引導分析,并利用類比等方法,使學生第三次提出看法。這樣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3.學習“細胞是怎樣保持較小體積的”。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第53頁第一段,明確:細胞保持較小體積的原因在于“細胞分裂”。為學習細胞分裂過程,考慮到分裂過程涉及細胞各結構的變化,先讓學生利用圖片復習細胞的結構(重點是細胞核);再利用課件全程演示“細胞分裂過程”,學生觀察后嘗試著描述細胞分裂過程,老師補充;緊接著鼓勵學生對此質(zhì)疑,自然引出:“細胞能無限制地分裂嗎?”“分裂后染色體數(shù)量減半了嗎?”等問題。對第一個問題,利用興趣小組在課前查閱的資料“細胞分裂與癌變”來解決;對第二個問題,利用課件逐步展示“細胞分裂過程”各期圖示,學生在觀察比較中解決。最后討論歸納細胞分裂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