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共3節內容,第1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第2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第3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第1節主要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膜為什么具有選擇透過性?這與膜結構有關,膜結構又是解釋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的基礎。這3節內容的內在聯系是:功能—結構—功能。由此可見,本節內容在第4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本節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內容:1、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利用科學史教育素材,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科學家們的實驗和結論,宛如親歷科學家探索的歷程,使學生切身感受科學的魅力,加深對科學過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學發現是長期的過程;科學家的觀點并不全是真理,還必須通過實踐驗證;科學學說并非一成不變,需要不斷修正、發展和完善;科學發展與技術有很大的關系,技術的進步可以更好地促進科學的發展。2、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在眾多對細胞膜結構的假說中,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是目前人們普遍認同的,能較好地解釋人們對細胞膜功能的認識,學生必須展開想象力,通過制作模型等,構建細胞膜的空間立體結構,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要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闡述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
②舉例說明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特點。
③簡述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學習做出假設。
②發揮空間想象力,通過制作模型,構建細胞膜的空間立體結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生物膜結構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點上開展的,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②正確認識科學價值觀,理解假說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有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并通過實驗進一步驗證。
③正確認識實驗技術手段的進步在促進科學的發展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教學難點】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方法】談話法、探究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生物膜模型的廢舊物品(包裹中藥丸的球形蠟殼、電線、解剖針、泡沫塑料等)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內容 基本策略
【教學實施的程序】
學生活動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教學意圖
1.回憶細胞膜的功能有哪些?上節課的探究實驗說明細胞膜的什么功能?細胞膜具有彈性嗎?細胞膜對物質的選擇性吸收是否與其特定的結構相關?細胞膜結構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