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大屏幕演示:正常的洋蔥表皮細胞與滲透作用失水后的圖像(前后自身對照)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2.閱讀資料探究,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1)從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學探究
實驗一:1895年e.overton用植物細胞研究細胞膜的通透性。他選取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的研究,發現:脂溶性分子易透過細胞膜;而非脂溶性分子則難以通過。
問題①:你能推測出什么結論?
問題②:最初認識到生物膜是由脂質組成的,是通過對現象的推理分析還是通過膜成分的提取和鑒定?
問題③:在推理分析得出結論后,還有必要對膜的成分進行提取、分離和鑒定嗎?
實驗二:20世紀初,科學家將細胞膜從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分離出來,發現細胞不但會被溶解脂質的物質溶解,也會被蛋白酶(能專一地分解蛋白質的物質)分解。
問題①:你能推測出什么結論?
問題②:在此實驗中為什么要選用紅細胞膜來進行分析?
實驗三: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紅細胞膜脂質實驗:將抽提出的脂質在空氣—水界面上鋪成單分子層,測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積相當于所用的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
問題①:你能推測出什么結論?
問題②:細胞膜中的脂質為什么會排列為連續兩層呢?細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會排列成怎樣兩層呢?畫出來進行比較哪種情況膜穩定性強?
小結與思考
討論對膜的研究為什么是從生理功能入手?
脂質和蛋白質是怎樣形成膜的呢?蛋白質位于脂雙層的什么位置?
多媒體課件演示相關內容
學生小組討論后,推選代表發言
學生評價、教師評價
“提出假說”的科學方法介紹。
主要是限于當時的條件。實驗、推理想象—假說—進一步驗證完善。
開始學習模型建構的方法。
假說是怎樣提出的。
(2)單位膜模型的提出
實驗四:1959年,j.d.robertsen根據電鏡下觀察到的細胞膜暗—亮—暗的三層結構,提出單位膜結構模型。
問題①:單位膜結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問題②:單位膜結構有什么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