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問題③:有哪些證據證明細胞膜中的物質是不斷運動的呢?
展示20世紀50年代電子顯微鏡誕生后拍攝的細胞膜結構的電鏡照片
洋蔥表皮細胞滲透作用失水圖片
人的紅細胞滲透作用吸水漲破的圖片
胞吞胞吐的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后思考
了解技術進步對科學研究發展的作用
(3)新技術帶來新模型
實驗五:展示1970年l.d.frye和h.edidin的人——鼠細胞融合實驗。
問題:①該實驗表明什么?
②根據已有的生物知識或生活經驗,你能列舉哪些證明細胞膜具有流動性的證據。
實驗六:動物細胞吸水膨脹時,磷脂雙分子層的厚度變小。
問題:說明什么?
實驗七: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動鑲嵌模型示意圖
問題:①細胞膜的組成成分?
②細胞膜的基本支架?
③蛋白質分子在磷脂雙分子層上如何排布的?
④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點?
探究思路引導
細胞膜具有流動性,必然體現在膜的形狀變化或其上分子的運動。如
①白細胞吞噬細菌的過程;②變形蟲的偽足運動現象;③受精時細胞的融合過程;④動物細胞分裂時細胞膜的縊裂過程;
提出技術進步推動了假說發展著技術進步,假說不斷被修正和完善。突出模型建構方法:實驗、推理想象—提出假說—進一步驗證完善—不斷發展。
了解技術進步對科學研究發展的作用
小結
①19世紀末,歐文頓的實驗和推論:膜是由___________組成的。
②20世紀初,科學家的化學分析結果,指出膜主要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組成。
③1925年,荷蘭科學家得出:脂質分子是 層分布的;
④1959年,羅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結構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 三層結構組成;
⑤1970年,熒光標記小鼠細胞和人細胞融合實驗,指出細胞膜具有 性;
⑥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⑥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 模型.模型。
思考
①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無缺了呢?
②縱觀整個人們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過程,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到怎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