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選修15《論述文選讀》全部教案3
若要評選該片最風光的人物那無疑是集導演、編劇、制片人和剪輯于一身的詹姆斯•卡梅隆了。提及此君,我國觀眾并不陌生,他的《終結者》、《第一滴血》、《異形》等作品早已是家喻戶曉,而在1994年,由他編劇導演、制片的《真實的謊言》更是在全球大獲成功,在我國的票房居然超過1億元大關。他執導的《泰坦尼克號》,是一部根據人類歷史上曾經建造的最大客輪——“泰坦尼克”號那悲劇性的沉沒為背景拍攝的史詩性災難愛情片。
1997年,融合卡梅隆五年多心血的《泰坦尼克號》終于駛進全球各大影院。卡梅隆說:“泰坦尼克號這艘夢之船的首航在噩夢中悲慘地結束了。正是人類獨有的弱點:傲慢、自負和貪婪將人類征服自然的雄心碾轉粉碎。我拍攝這部影片既想再現這艘巨輪既有濃重悲劇色彩的死亡之旅。又想展示它短暫而又壯觀的生命歷程。在劇中重現泰坦尼克號的美侖美奐,表現出的乘客和船員們的少激情、樂觀和希望的同時,在揭示這場災難中人類表現出的可歌可泣的犧牲精神。《泰坦尼克號》是警世箴言是一面人類時時審視自己劣根性的明鏡。它還是一則包融信念、勇氣、犧牲,當然還有愛的不朽傳奇。”在接受最佳導演獎時,卡梅隆還提議為“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中的死難者默哀。
《泰坦尼克號》使全球的觀眾爭睹了詹姆斯•卡麥隆制造的這一災難神話。不少女觀眾是淚眼汪汪地看完的,紛紛稱贊這是一部弘揚偉大的人間真情的巨片,而且片子的視覺效果極佳,觀眾仿佛自己置身于坦尼克號輪船上,與片中人物共同經歷了葬身大海的驚險歷程。
2、蒂博代《六說文學批評》
批評的高層次功能不是批改學生的作業,而是拋棄毫無價值的作品,理解杰作,理解其自由的創作沖動所蘊涵的有朝氣的新穎的東西。(《人民日報》XX年3月31日《文學批評的實與真》)
第五章:雜文
20、最先與最后
魯迅
教學目標:
1.快速閱讀,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
2.揣摩關鍵詞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3.拓展閱讀,探究魯迅對中國的過敏性所做的揭示,體會魯迅雜文的意義。
教學重點: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拓展探究作者寫作本文的深刻含義和魯迅雜文的價值意義。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魯迅的散文向來以語言犀利、見解深刻而著稱,他對不良的的社會現象和國民心態或揭露或諷刺,讓人有酣暢淋漓之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雜文《最先與最后》,感受他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知識分子情懷。
二、作家作品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野草》,小說集 《彷徨》、《吶喊》、《故事新編》,雜文集共17部。
其中雜文向來以語言犀利、見解深刻而著稱,他對不良的的社會現象和國民心態或揭露或諷刺,讓人有酣暢淋漓之感。
三、快速閱讀,把握基本觀點。
學生閱讀課文,教師引導學生來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注意幾個問題:
1、如何從字里行間去體會作者的觀點態度。
例:不幸——表明作者對“不為最先”的否定態度
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對“不為最先”的否定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