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四年級呼吸與健康教案
6、呼吸與健康
(一)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 了解人體的呼吸過程。2. 知道肺活量的測試。3. 知道常見呼吸系統疾病的產生和預防。
能力培養:
1.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2. 培養學生定量觀察、類比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保持探究人體奧秘的欲望。2. 體會合作的意義。3. 養成良好的呼吸習慣,意識到愛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設計意圖:
“呼吸與健康”是“生理與健康”單元中的第二課。在本課中學生將繼續通過分析、推理、比較等“解暗箱”的方法,獲得人體的呼吸過程等科學知識。繼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定量觀察、類比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一項項有趣的試驗,讓學生的學習熱情始終保持著高漲,在本課的學習中保持探究人體奧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動于課堂學習有機地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興趣中參與到一個一個的活動,以學生的興趣驅動活動的繼續,使探究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開發創新的思維和科學的探究能力。
(三)教學流程:
觀察——分析——比較——推理——歸納。
(四)重點難點:
了解人體的呼吸過程,培養學生定量觀察、類比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課時安排:3課時。
(六)教學準備:
皮尺、空飲料瓶(1.25升或250毫升)、吸管、盆子、水、游戲、油性筆、秒表等。
(七)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花樣游泳隊員正在水中訓練,她們在水下能較長時間憋著氣,變換著各種優美的姿態,學生們看了既驚奇又佩服。為何常人很少有像花樣游泳隊員那樣的“氣量”呢?常人的“氣量”有多大呢?怎樣才能讓“氣量”變大呢?
1.導入
播放一段花樣游泳的視頻片斷或出示有關的圖片。
2.提問
要成為一名花樣游泳運動員除了會游泳外還需要一項出色的技巧,你知道是什么嗎?
3.目的
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對土壤進行研究。
二、活動一:追蹤空氣進入人體的路線
按圖說出吸氣時,外界的空氣進入人體后,分別經過哪些器官,空氣發生了什么變化,在哪里發生變化。圖中的卡通小人借助不同顏色的氣球只是作為類比,紅色代表吸入的新鮮空氣,藍色代表呼出的氣體,空氣在肺進行氣體交換。并根據觀察結果畫出新鮮空氣進入人體的路線。
我們呼吸的空氣看起來很干凈,但實際上空氣中漂浮著許多灰塵和其他一些小東西。當你吸氣時,這些微塵通過鼻腔、咽喉、氣管,最后進入肺。鼻腔里面有細細的毛,可以過濾一些微塵,余下的會被一種黏性物質粘住,這種物質叫做黏液。鼻腔、咽喉和氣管內都有黏液。有時黏液粘住的灰塵太多了,你就會咳嗽或者打噴嚏,把它們排出體外。
引申的問題:
a.為什么經常用嘴呼吸不好?
經常用嘴呼吸,不僅使喉嚨干痛,而且沒有鼻子的“過濾”系統和分辨能力,容易把病毒、細菌、灰塵吸入體內。
b.為什么挖鼻子不是好習慣?
挖鼻子極易損傷鼻腔黏膜,造成炎癥,甚至出血,這會嚴重影響鼻子的呼吸功能,從而影響身體健康。
c.胎兒在媽媽肚子里呼吸嗎?
年正常胎兒在母體里是不呼吸的,他們需要的氧氣和養料都通過臍帶和胎盤直接從母親的血液里攝取。
d.肺泡的數字:
你知道嗎?如果把人體內部的肺泡全部展開,總面積約有 100米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