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哲學》考點介紹及重要知識點分析
③ 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① 社會性: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活動,而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② 歷史性:人的實踐活動又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二、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是什么?一方面,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和主觀能動性是有區別的。(除了內涵的差異外,其地位也不同。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制約著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反映著客觀物質性。)另一方面,兩者又是統一的。實踐既具有客觀物質性,又具有主觀能動性。堅持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唯物論;堅持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辯證法。三、人類的基本實踐活動有哪幾種?1、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2、變革社會的實踐。在階級社會中,變革社會的實踐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的實踐。3、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四、如何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實踐中,人們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為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使客觀對象發生某種改變,并從中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產生的新要求,推動著人們去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⑴認識本身無法成為判斷標準。⑵客觀事物本身無法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反映了它。⑶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實踐)才能檢驗。實踐具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特征。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事物。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世界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五、什么是真理?怎樣認識真理的客觀性、具體性和條件性?1、真理的含義和真理最基本的屬性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因為真理的內容來自于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律,真理的內容不依賴于人和人類的主觀意志;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認識會有差異性(因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因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但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的具體性和條件性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真理的具體性和條件性表明,真理與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