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理解創新與社會進步的關系。
能力目標:
能列舉實例,運用相關原理說明創新推動了社會進步,創新推動了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創新推動了人類思維和文化的進步和發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創新的深刻理解,認識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使學生牢固樹立創新意識。
[教材內容分析]
本框內容通過分析創新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具有的巨大的推動作用,強調了“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這一基本觀點,承接上一框題內容,談了創新與社會進步之間的關系,從實踐層面上說明了創新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要求。本框設計了三目:第一目——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證了這一觀點:創新實現科技進步,創新更新了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創新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開辟廣闊的勞動對象,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第二目——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以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的作用論證了這一觀點。第三目——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創新推動社會的發展*#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教學難點是理解“創新推動人類思維的發展”。
[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
(課前布置預習,要求學生分工收集反映創新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推動人類文化的事例及我國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的成果。)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探究一]多媒體展示不同時代紡織機的圖片
材料:紡織業的發展與紡織機的發明和改進
英國產業革命從紡織業開始。紡織分紡紗和織布兩個環節。1733年,約翰•凱發明了飛梭,改進了織布技術。1738年,約翰•惠特和路易斯•保羅發明滾輪式紡織機。織布速度變快而紡紗速度顯得慢了。1765年,紡紗工、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錠子垂直放置的“珍妮機”。這種立式的多滾輪紡紗機可以安裝80根錠子,大大加快了紡紗速度。1769年,阿克賴特(1732-1792)在別人的幫助下發明了動力紡紗機,改變了從前棉紗只能作緯線不能做經線的局面。1779年,塞纓爾•康普頓將阿克賴特的水力紡紗機與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機”相結合,發明了新一代的走錠紡紗機,稱為“騾機”。最初的騾機有12個錠子,紡得的紗線不僅結實而且十分精細。后來經過改進,騾機可裝400枚紗錠。這種紡紗機的出現改變了紡紗業跟不上的局面,相反造成了織布業的困頓。1785年,根特的一位牧師卡特賴特造出了一架動力織機。由于新式的動力紡紗機和織布機的發明,英國紡織業迅速成為世界第一大輕工業。
[思考]1、紡織機的改進和紡織技術的進步意義何在?其進步是通過什么實現的?
2、社會生產力由生產工具,勞動者,勞動對象三要素構成,結合你們所了解的事例從這三個方面說明創新是怎樣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
(多媒體依次顯示這兩個問題)
(學生討論,發言交流)
二、層層分析,教學互動
1、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板書)
師:“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進步的歷史充分說明了“科技進步的實質就是創新”。科技的進步是通過創新實現的。創新使得科技進步,更新了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新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對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新技術使人類有能力將更多的事物納入自己勞動對象的范圍,甚至生產出新型的原材料供人類使用。所以創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