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還了解到哪些體現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事例?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深理解)
[學生交流]同學們能否分別列舉一些我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的改革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你認為這些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對我國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促進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充分利用來自學生的教學資源)
[探究二]材料:長期以來,人們在思想上一直受計劃、計劃經濟等同于社會主義,市場、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等傳統觀念的束縛。為此,鄧小平對上述不同層次的范疇造成的思想混亂,在理論上給予了澄清。鄧小平強調:“我們必須從理論上搞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分不在于是計劃還是市場這樣的問題”,“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將計劃經濟、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區分開來,得出了“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結論,從根本上打破了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思想對人們思想的禁錮。
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實現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思考]以上事實說明了理論創新對社會發展起著怎樣的作用?
師: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變了“一大二公”的經濟制度,發展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基本經濟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等經濟制度,推動了政治體制改革。可以說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為先導,推動了我國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系統龐大的工程,經濟體制的改革帶動了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改革創新。
2、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板書)
(1)創新促進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2)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3)堅持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
3、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探究三]材料:課本79頁。
師:(簡單解釋材料中涉及到的三種思維方式)
(1)模糊直觀的思維方式:古代科技水平較低,人們認識對象范圍小,認識水平低,沒有能力認識事物的內在構成和聯系,局限于對事物現象的直觀性,表面性,局部性和偶然性的經驗性認識,因此習慣于整體,模糊,直觀的思維方式,忽視對事物的精確的量化和分析。
(2)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是指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看事物。15世紀后半期到18世紀末,自然科學中比較完善的只有力學,自然科學總的還處于搜集材料階段。對各種現象分門別類地搜集材料,撇開它們之間的聯系和變化,暫時把它們作為一種孤立的,靜止的,不變的東西進行觀察,分析。這種孤立地,靜止地考察問題的方法被培根等人帶入哲學領域,形成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
(3)辯證的思維方式: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隨著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現代社會生活日益復雜,現代科學研究的細化和各學科之間的交叉和綜合趨勢不斷加強,向系統的多樣化,復雜化發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興起的系統科學。它是以系統及其機理為對象,研究系統的類型,一般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包括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基礎理論,對人類的思維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