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題 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量變與質變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兩種不同的狀態。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叫量變,它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叫質變,它是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2.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對人們的啟發。
(1)做任何事情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2)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要果
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3)只有善于抓住機遇,才能贏得主動;只有努力贏得優勢,才能加快發展。
(4)拔苗助長、急于求成或優柔寡斷、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課堂練習:馬克思在撰寫《資本論》時,每天上午九點就去倫敦大英博物館閱覽室查找資料,研究文件,一坐就是一整天。由于精力集中,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上用腳來回蹭地,日久天長,競把腳下的水泥地面磨去了一層,留下了很深的痕跡,人們稱之為“馬克思的足跡”。馬克思孜孜不倦40年才成就了這部鴻篇巨著。
試分析“馬克思的足跡”中所蘊涵的哲學道理及對青年人成才的啟示。
答案:(1)“馬克思的足跡”表明了一切事物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2)沒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積累,就不會有事物性質的變化,就不會實現事物質的飛躍,所以,要重視量的積累。馬克思經歷40年的潛心刻苦研究,搜集、分析大量材料,才寫出名著《資本論》,就說明了這一點。
(3)青少年一代是祖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使自己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變成效國之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必須向馬克思學習,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在德、智、體各方面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同時要堅持抵制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有害的壞思想、壞行為,做到防微杜漸,健康成長。
本課小結:從整體上把握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即世界是永恒發展的,要求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以上兩點又分別講述了發展的普遍性,發展的實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做好量變的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等知識。
本課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