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唯物辯證法教案
223
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與之不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目前,我國已經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編制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
6.當心被優勢“絆倒”
有三個旅行者同時住進一家旅店,早上同時出門旅游。晚上歸來時,拿傘的人淋得渾身是水,拿拐杖的人跌得滿身是傷,而什么也沒有帶的人卻安然無恙。拿傘的和拿拐杖的都納悶,問第三個旅行者:“你怎么會沒有事呢?”他沒有立即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問拿傘的人:“你為什么會淋濕而沒有摔跤呢?”拿傘的人說:“大雨來臨,我走在泥濘坎坷的路上,因為沒有拐杖,走得非常仔細,專揀平穩的地方走,所以就沒有摔傷,但卻忘了打傘。”他又問拿拐杖的人:“你為什么沒有淋濕而摔傷了呢?”拿拐杖的人說:“當大雨來臨時,我因為沒有帶雨傘,便揀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沒有淋濕,但卻忘了拄拐杖,所以摔了幾跤。”
第三個旅行者聽完后笑了:“當大雨來臨時我躲著走,當路不好時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既沒有淋濕,也沒有跌傷。你們的失誤就在于你們有憑借的優勢,認為有了優勢便少了憂患。”
是的,人們在很多的時候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因為缺陷常能提醒我們,而優勢卻常常使我們忘乎所以。
7.辯證地看待”順境”
中國俗語中有“六六大順”、“一帆風順”、“諸事順意”等,這說明人們都希望時時順利、處處順心。然而,順境并非意味著成功。實際情形是:身處逆境,有人能抓住機遇,大有作為;也有人得意忘形,“大意失荊州”。這說明,如何辯證地看待順境,是實踐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所謂順境,指的是一種順利的環境、和諧的局面、良好的態勢。今天的順境常常是從昨天的逆境轉化而來的,但如果把握不當,眼前的順境就可能會稍縱即逝,重新走向它的反面。在古代戰場上,有淝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幾個強敗于弱的典型戰例。之所以如此,都是因為勝券在握的一方麻痹大意、舉措失當。在政治舞臺上,最典型莫過于李白成。李白成的起義軍進駐北京后,在勝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頭腦,驕傲自滿,貪圖享樂,結果“大順”不順,攻敗垂成。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
順境時出問題,通常在兩個階段:一是在接近勝利時,二是在取得勝利后。其癥結,前者在于麻痹,后者在于驕傲。有的人因接近勝利,心浮氣躁,麻痹大意,只看到潮流洶涌澎湃,卻覺察不到奔騰的浪花下還隱藏著逆流和旋渦。結果,大江大河都闖過來了,卻在陰溝里翻船。有的人在取得勝利后,因贊聲盈耳而飄飄然、昏昏然,居功自傲。不是與時俱進,而是停頓不前;不懂居安思危,只顧及時行樂。其結果往往是樂極生悲,由勝轉敗。“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揭示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