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學生看書并思考,回答問題。)
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毛澤東,我們黨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我們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這兩大成果都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講到的這“兩次歷史性飛躍”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什么原理?“兩大理論成果”產生過程的哲學基礎或哲學依據是什么?
(學生議論、發言,教師概括。)
體現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辨證關系原理,因此,這一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
(3)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l04頁的內容,并找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別是什么?
(學生閱讀、回答,教師和學生一起看教材,加以明確。)
由于馬克思主義揭示了社會主義產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及其本質特征,所以每個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都必須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國情,原有的基礎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左鄰右舍不同等,因而社會主義一般規律及其本質和特征的實現形式、途徑也必定是各不相同的,不可能有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這又是矛盾的特殊牲。因此,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國情的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
(l)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過去是這樣做的;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建設有中國持色社會主義理論”也是這樣做的。以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是這樣做的。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它科學地把握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多媒體顯示: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為主要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準確把握時代特征,科學判斷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集中全黨智慧,以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理論勇氣進行理論創新,逐步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系統的科學理論。這一科學理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和發展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問題上取得了豐碩成果,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摘自年7月1日在“三個代表”研討會上的重要講話
(2)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鮮明地體現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
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一方面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則,如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共產黨的領導、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等;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國的實際,從我國的國情出發,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中國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