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教案
@從現實活力看,與時俱進的創新活力是先進文化的生命線。形成這種活力的內部機制,在于文化從生產到消費各個環節的活力和它們之間的相互協調、良性循環。我們的精神文化領域,按慣例可大體分為“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兩大基本環節:(1)以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等為代表的精神生產系統,產品的原創性和創新性是它的生命;(2)以大眾傳播和群眾文化生活為代表的精神流通——消費系統,社會需求和受眾選擇是它的決定性基礎。兩大環節各有其特點和規律,相互之間也存在著“供與需”、“提高與普及”等相互決定的關系。對這些都要進行認真的專門研究。
@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當前發展我國先進文化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障。我們要將先進文化放在與先進生產力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聯系與統一之中,著眼于文化體制的改革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從整體高度處理好文化建設各方面的深層關系。事實證明,違背了文化的特性和規律,就會造成它們之間的脫節,從而導致文化萎縮、停滯或畸形發展。所謂“雅俗文化之爭”則反映出文化生產和消費之間出現了某種脫節跡象。
@精神生產領域的創新是整個文化創新的起點和靈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代表的理論創新、觀念創新,是我國當前文化創新的主流和旗幟。在這個旗幟下,需要特別關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如何改變“理論落后于實踐,觀念落后于實際”的狀況,繼續解放思想,振奮精神,發揮潛力,跟上時代步伐。目前有大量思想理論上的難點、疑點和爭論問題需要解決。我們迫切需要面對“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新挑戰來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以形成符合新世紀發展需要的科學的思想觀念和理論系統。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普遍發展,也包括“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建立等。而在這些方面,僵化落后的因素仍然有很大的影響,不可低估。
@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們的先進文化建設就是要積極建構中華民族的當代文化思想體系,用以塑造和弘揚民族精神,并抵御一切落后腐朽思想文化的滲透和干擾。精神生產領域的創新這項宏大而復雜的文化基本建設工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到當前階段的客觀需要,是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題中應有之義。
(4) @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深遠意義。
@文化體制改革是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三大文明”建設,發展先進文化的關鍵所在;是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釋放文化需求,保障文化供給,進一步推動國民經濟結構調整以保持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加入wto以后,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應對綜合國力競爭的積極舉措。而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發展觀,則是當前文化體制改革的思想保證。
@文化體制,是在社會經濟政治基礎上歷史地形成和改變著的“文化實體結構與運行方式的統一”。文化體制既是一定文化觀念的產物和顯現,又對文化觀念的發展起著引導和制約作用。體制改革與觀念創新不可分。而正確認識當前我國文化體制的狀況,是實施改革措施的前提。考察文化體制現狀的出發點和著眼點,一要看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關系狀況,即相互促進和相互協調的程度;二要看它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穩定和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