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教案
@當前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是實現由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傳統文化體制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文化體制轉型,目標是以“增強活力、壯大實力、提高競爭力”為重點,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關于實施文化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包括必須堅持加強和改善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銜接;遵循文化藝術發展的規律等。在這里最終和最高的原則,就是落實人民群眾的各項文化權益,使人民群眾真正成為文化的主人,成為發展先進文化的主體。
@現有的文化單位,包括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新聞和大眾傳播媒體(出版發行、廣播、電視、電影、網絡等),大眾文化產品(書報刊和音像制品),文博業(文物、文化館所、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和會展業),文體演出,旅游休閑,游戲娛樂等,它們都是文化從生產到消費鏈條上的必要環節,都屬于對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負有公共服務功能的機構和形式,因此都必須著眼于社會效益,加強依法管理。同時,由于它們各自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過程對市場條件依賴程度(即商品化屬性)的不同,與國家政治和主導意識形態直接聯系的程度不同等特性,對管理方式也有不同的要求。根據這些不同,目前將它們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或“文化企業”。所謂文化企業,即經營性的文化產業,是指按照市場需求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并能得到利潤回報,因而以盈利為目的的文化生產單位;反之,同樣是提供群眾需要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但是由于產品的公共性質(往往是為了保障公民最基本的文化權利)而無法從市場直接得到利潤回報,必須依賴國家財政或者社會資助,因而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文化生產單位,則是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單位。這一區分反映了我國當前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的發展情況,以及從實際出發的管理方式的調整。
@在把握歷史趨勢的基礎上,黨的xx大報告指出:“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苯洕c文化從來都是互相依存、互為條件的。而在當代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相互激蕩、相互結合已表現出新的歷史特征。這就是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正在成為全球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一個強有力的因素,成為經濟發展中一個最引人矚目的新亮點。在有些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產值和經濟增長率甚至已經超過了傳統的工業制造業!新的事實和發展趨勢表明,發展文化產業的意義不僅在于文化,而且在于推動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一體化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可見在當前形勢下,發展先進文化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一致性。完善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需要先進的文化來給它提供適宜的“軟環境”;發展先進文化也需要與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相適應,以得到來自經濟領域的充分支持和體現。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市場化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生活的基本狀態和運行方式。在這一背景下,文化的發展也必然發生相應的轉變,逐步走向依托市場機制,利用市場力量,運用市場手段來解決文化發展問題。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我們首先要把那些適宜市場化經營的文化單位堅決推向市場。但這并不意味著那些不進入市場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就與市場無關,可以完全脫離市場,它實際也有一個面向市場的問題。只有把面向大眾的、復制傳播的那一塊放到市場上去,同時讓不能直接成為商品的文化產品也得到市場的滋養與支持,整個文化事業才能得到發展。實踐證明,文化越是面向市場,國家就越能夠把精力放到需要政府和社會公眾支持的文化事業上來,保護那些原創性的科學研究、藝術創作。所以總的思路是,文化體制改革要以面向市場為導向,使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