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組織概觀》教學設計
呈現材料:
國家形成以后,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長期處于一種相對隔離的狀態,雖然隨著文化技術、社會生產,特別是交通運輸方面的進步,國家間開始出現了早期的民間交往,即一般商品和文化的交流,但嚴格地說,這種早期的民間交往不是在現代國際原則上進行的。直到19世紀初期,民間交往才以民族國家的體制作為其活動的基礎,才開始真正帶有某些“國際”的性質。歐洲拿破侖戰爭結束以后,于18XX年召開的由53個國家和邦參加的維也納會議,可算是現代國際組織產生的前奏。除維也納會議之外,還召開過1856年的巴黎會議、1871年及19xx年的兩次倫敦會議、1878年及1884年的兩次柏林會議、19xx年阿爾赫西拉斯會議等30多次大型的國際會議,這些會議雖然沒有定型的常設機構,但已初步形成一種比較連續和穩定的協商制度,對國際組織的形成與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與此同時,在歐洲國家間出現了若干為特定目的而建立起來的“國際行政聯盟”這樣一類比較穩定的組織形式,諸如國際電報聯盟、郵政總聯盟、國際度量衡組織等,國際行政聯盟的出現為常設國際組織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使國際組織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國際行政組織的出現,適應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需要;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組織的迅猛增加,則適應了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經濟全球化的需要,適應了當代世界多極化趨勢的需要,體現了對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的關注。
(2)國際組織具有國際性、目的性、組織性和自主性等主要特征。
請學生完成教材第16頁的探究題:“以上是國際組織的主要特征。根據你的理解,找出左右兩欄之間的對應關系并連線”。
【問題探究】
學生分組進行探究,按問題一、問題二和問題三分成三個小組,分別進行探究。
問題探究一:上述材料的國際組織分別屬于哪一類國際組織?
教師引導:
對國際組織有多種分類方法。
(1)按照成員的性質分:按照成員的性質,可以分為政府間國際組織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成員是主權國家或地區的政府,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成員主要是團體或公民等。
材料中屬于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有聯合國、東盟、上海合作組織、北約。屬于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有博鰲亞洲論壇。
(2)按照地理范圍分:
按照地理范圍,國際組織可以分為世界性國際組織和區域性國際組織。世界性國際組織向全世界開放,任何國家都可以申請加入;區域性國際組織的成員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圍,或基于某一共同的軍事、經濟利益,或基于某種共同的文化、宗教、民族背景。
材料中屬于世界性國際組織的有聯合國;屬于區域性國際組織的有博鰲亞洲論壇、東盟、上海合作組織和北約。
(3)按照職能范圍分:
按照職能范圍,國際組織可以分為一般性國際組織和專門性國際組織。一般性國際組織的職能范圍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專門性國際組織一般只具有專業技術職能,主要進行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的專業技術性活動。
材料中屬于一般性國際組織的有博鰲亞洲論壇、聯合國、東盟和上海合作組織;屬于專門性國際組織的有北約。
問題探究二:以材料一中博鰲亞洲論壇為例,說明國際組織有哪些主要機構。結合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和材料五,說明國際組織在國際關系中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