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高二政治《哲學常識》第一課
1.1.1、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重點〗人類產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難點〗人們能夠有意識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素質要求〗
知識方面:
識記: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類產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能力方面:
、欧治瞿芰Γ航滩姆治觥白匀唤绲拇嬖谂c發展是客觀的”這一命題的思路也是從教材分析其他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哲學命題的思路,通過指導學生從哪些方面去分析“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這一命題培養學生分析哲學命題的能力。
、妻q證思維能力:在理解自然界的客觀性時,既要承認人們能夠有意識地改造自然界,又要承認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辯證思維中理解自然界的客觀性。以此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覺悟方面:
堅持無神論,反對宗教思想和迷信思想。面對自然界我們既不能憑其擺布,又要承認其客觀性,和諧地處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
【重點解決辦法】
l、人類產生后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仍不依人的意識為轉移,是論述自然界的物質性、客觀性的重點。(其中第二部分 "人們能夠有意識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更為重要,既是重點又是難點)之所以是重點是因為:第一,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看,突出這一點才能顯示馬克思主義哲學既唯物又辯證的性質,在承認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中指出自然界的客觀性就超出了舊唯物主義的理解,真正同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第二,從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這一一間題本身的意義說,重要的是人與人產生之后與自然界的關系問題,人們能利用自然界、改造自然界,但其基礎是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和服從自然規律,人與自然界和諧發展,否則會遭到自然的報復。第三,把這一部分作為教學重點,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在講解這個問題時,可分為兩層:一是"從人們利用自然物來看",講解時抓住"人們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則是自然物的客觀存在,只是自然物的本身屬性規律”、“自然物及其屬性與規律不會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來進行舉例說明;第二層"從人們改造自然物來看"講解對抓住"人們改造自然物活動的基礎,只能是由然物及其固有的屬性和變化發展的規律,而這些則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人的意識活動只是改變了自然物的結構和具體形?quot;這兩段課本中的話,講解時,可采取以退為進的方式說明:“是的,人們可以創造許多自然界沒有的東西,但是……"另外,還可通過一些例子分析以突破重點。
新課學習:
上節課,我們在《前言》中,已經知道了中學生學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常識很有用,用它來指導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就能取得較大的進步;用它去觀察和分析自己關心的社會問題,就能得出比較正確的結論;用它來分析人生的重大問題,就能指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進。因此,要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必須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
復習提問
(l)什么是世界觀?
(2)什么是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