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六課《我們的中華文化》
二、正文
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一)古代輝煌的歷程
學生活動:閱讀p63的教材,并結合歷史學的相關知識,簡述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完成下表:
發展時期
殷周
時期
春秋戰
國時期
秦
漢
隋唐時期
宋元明
明清
文化思想
天命神權思想、“敬德保民” 思想
諸子蜂起
百家爭鳴
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的發展
儒家學說確立至尊地位
古代中華文化高速發展,并廣泛吸收外域文化
延續隋唐文化的輝煌、并在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方面成就巨大,并產生宋明理學
近代西方文化傳入
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影響和作用
對早期中華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逐漸形成了古代中華文化思想雛形
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正統
進入氣度恢宏的全盛時代
推動中華文化發展,其中宋明理學對后封建社會影響較大
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
學生活動:結合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文化具有怎樣的基本特征?
(源遠流長)
(二)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1.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舉例:中華世紀壇序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磐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惟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卓越輝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閱歷五千年滄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幾多榮辱沉浮,幾度盛衰興亡。圣賢典籍,浩如煙海;四大發明,寰球共享。緬懷漫漫歲月,凝聚縷縷遐想。
回首近代,百年三萬六千日,飽嘗民族苦難,歷盡變革風霜。烽火硝煙,江山激昂。挽狂瀾于既倒,撐大廈于斷梁。春風又綠神州,華夏再沐朝陽。
登壇遠望:前有古人,星光燦爛;后有來者,群英堂堂。看乾坤旋轉:乾恒動,自強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載物之氣量。繼往開來,浩浩蕩蕩。立民主,興文明,求統一,圖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定將舒天昭暉,磅礴東方。
世紀交匯,萬眾景仰;共襄盛舉,建壇流芳;昭示后代,永世莫忘。”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
(1)漢字
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學生活動:學生展示自己掌握的外語的文字書寫
舉例:聯合國官方網站的首頁,展示各國文字的魅力
b.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內涵豐富,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學生活動:舉例說明文字怎樣在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作用?
(文字記載的歷史如《春秋》、《史記》;文字記載的文化作品如《詩經》、《周易》等)
舉例:百壽圖,展示各種字體的壽
(2)史書典籍
a.地位: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學生活動:舉例分析史書典籍是如何見證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的。
舉例:南京的由來的歷史考證、《資治通鑒》舉例。
b.原因: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歷史經驗,重視保存歷史資料。相傳在夏商時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歷朝歷代都設置史官。他們大都終身世襲,所以能夠將大量的史實記載下來,將豐富的史料積累起來。
舉例:《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約17000字。所謂編年體,就是“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它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記載史事的史書。如果說,《史記》、《漢書》等二十四史紀傳體史書,是橫的敘述歷史,那么,《春秋》、《資治通鑒》這類的編年體史書,就是縱的敘述歷史。編年體這種體裁的史書,在世界上,我國起源最早。東周時,各諸侯國都設置史官撰寫本國的編年史,但名稱不統一,燕、齊、魯、宋等國均稱《春秋》,因商代和西周時,一年只有春、秋二時,而無冬、夏,因此古人稱年為“春秋”。春秋時期,雖然已有四時劃分,但是人們仍然習慣用舊稱。所以各國史書大多以《春秋》命名。而晉稱《乘》,楚稱《梼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