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地理考前最后提醒
語言表達時要落實三要領:
(1)條理性:一個問題答一段,這樣條理清楚,脈絡分明,也可分點敘述;不要自始至終一個段落,連標點符號也點不全。
(2)層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給閱卷教師造成不分主次、不著邊際的不良印象。盡量少而精,問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沒把握,怕漏答知識點,根據目前的評分標準,則不如適當多答。
(3)完整性:答題時要求將地理原理與題目設問之間串以一個個地理鏈,使之巧妙相接,盡量具體詳細,但如果沒把握,可適度模糊處理,否則可能會自露馬腳。
(4)注意“死”的采點、“活”的采點(必答點和選答點)。
地理考試中考生常見的能力問題
①審題不到位,不理解,不全面。題目沒看完就開始作答;②讀圖和提取資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題條件;③不能準確認定區域位置,對地理空間位置的相互關系把握不準;④審題時不善于抓住關鍵詞,不能準確理解題目的設問重點,導致答非所問。
必備的應試能力:
(1)析題能力:嚴密審視問題的設置,把握設問的中心,明確回答的方向。切忌“牛頭對不上馬嘴”。
(2)組織能力:注重迎合設問組織答案,學會知識遷移和套路的遷移。切忌“詞不達意”。
(3)表述能力:要求多角度、條理性表述,學會分點,不能泛泛而談,切忌“前言不答后語”。
(4)答題技巧:答案描述要規范,采用要點式(要點全,落點準);要盡量要利用學科語言、課本語言、科學語言。把有把握的答案寫在前面。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失分,如字跡要清楚,避免錯別字,防止漏題,答在規定的范圍內。
(5)模糊語言能力:在有些題目確實不會做時,千萬不可讓試卷留空,要盡可能用模糊的語言表達,不清楚的知識不要寫。例如對有些原因分析題,可以仿造書本表達全球變暖的原因,“除自然原因外……”
(6)準確的估算能力:對留空較長的題目要特別關注后面所付分值,估算應該答題的要點數,分點數可適當多于你的估測數,過猶不及浪費時間。
五、失誤例析
1、用現象解釋現象
例1:青藏高原上太陽能十分豐富,原因是:
[實錄答案]青藏高原地勢高
[分析]“地勢高”和“太陽能豐富”是兩種現象,這兩種現象之間有一定關聯,題目要求分析出形成這種關聯的
內在原因,這就必須借助“基本原因”來實現:“地勢高”意味著“太陽輻射經過的路程短”,而線路短又意味著“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是原理,“地勢高”是現象,現象通過原理與另外一現象發生關系。
[參考答案]青藏高原地勢高,太陽輻射經過大氣層的路程短,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因而太陽能豐富。
2、只有原理,沒有分析
例2:讀崇明島示意圖,該島會因泥沙沉積而不斷擴大,它最終將與河流的哪岸相連?為什么?
[實錄答案]左 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河水會向右偏轉
[分析]“偏轉作用”是基本原理,實錄答案只將原理回答出來了,而沒有進行具體的分析,河水向右偏轉后為什么就會導致島嶼與右岸相連呢?答案中沒有體現出來。
[參考答案]北岸或左岸 因為河流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動時,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向右偏轉,因而南岸侵蝕嚴重,北岸泥沙堆積量大。
3、分析不具體
例3:分析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發展的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