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5 第一章·第二節《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
--思想
1、教材分析
本節的內容是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在必修2模塊中,學生已具備了有機化學的初步知識,初步了解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現象,認識到有機化合物種類的多樣性與其結構特點有關;在選修模塊“物質結構與性質”中,學生已學習了共價鍵的成因及其主要類型,學會運用“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雜化軌道理論”判斷多原子分子的空間構型。本節是在學生已具備知識的基礎上根據碳原子的成鍵特點,說明有機化合物結構特點及有機化合物種類繁多的原因。
在上一節“有機化合物的分類”的學習中,已經認識到按碳骨架對有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本節從碳原子的成鍵特點認識同分異構現象──碳鏈異構、位置異構、官能團異構,為下一步學習“系統命名法”做準備。所謂“結構決定性質”,所以本節的學習是學生學習后續章節“有機物性質”的基礎。
2、內容選取
“有機化合物中碳的成鍵特征”、“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現象”在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中均有安排。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現象與與碳原子的成鍵特點和成鍵方式有關。本節學習碳鏈異構、位置異構、官能團異構。從復習烷烴的碳鏈異構開始,延伸出烯烴碳鏈異構和官能團(雙鍵)的位置異構,并以乙醇和二甲醚為例說明官能團異構的涵義。由此揭示出:同分異構現象是由于組成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結合順序和結合方式產生的,這也是有機化合物數量龐大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的其他同分異構現象,如順反異構、對映異構將分別在后續章節中介紹。
3、教學策略
⑴高中化學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節教學中采用了“自學──引導”式教學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發現問題的能力。
⑵共價鍵的形成與分子結構是從微觀上揭示物質構成的奧秘,較為抽象。由于學生在化學2模塊與“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中均已初步認識,本節的教學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科學規律的積極性。通過烷烴分子模型的制作,引導學生分析模型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最后找出共性和個性之間的聯系。
⑶同分異構體的書寫要么重,要么漏,是學生的一個學習難點。因此課堂上引導學生注意書寫的方法很重要,還要預留足夠的練習時間。對于同分異構體的書寫,還要適當的進行擴展,初步學會書寫除烷烴外的其他單官能團有機物的同分異構體,在練習的基礎上給學生歸納常見的官能團異構情況。
課程標準
1、知識與技能:
⑴了解有機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鍵特點,理解有機物種類繁多的原因。
⑵通過對典型實例的分析,了解有機化合物存在同分異構現象,能判斷簡單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體。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預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
⑵通過模型制作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親身體驗并能初步體會“模型方法”的意義。
⑶通過思考與交流,讓學生學會聯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識通過比較歸納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
⑵經歷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勇于探索問題的本質特征,體驗科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