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如何做好語文的“專題復習”的銜接
高三復習很快就要進入“專題復習”階段,有的稱為“第二輪復習”,這個階段對高考的影響非常大;如果方法得當、合理,成效就會成倍增加,反之收效甚微,同時還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加重學生的負擔,因此有經驗的老師對此輪復習都很是仔細、謹嚴。我們的學生剛從第一輪的硝煙中奔來,而第一輪是基礎知識的全面梳理,是一種“撒網式”的,要一下子轉到“專題”上來還是要注意很多的,畢竟第二輪是一種“提網式”的,要讓學生做到事半功倍,做好銜接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至少應該注意幾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在我們進行專題復習前,作為老師應該了解第一階段中學生學過的狀況和心態,這是第二輪復習的起點,認清這點接下來的“專題復習”才不至于漫無目的。第一輪知識點的復習側重是“面”和“全”,是一種全面的梳理,從字詞句到篇章結構,甚至作文的每個考點的要求都要詳細對學生做解釋,當然這樣做的目的是從高考的要求來的。因為我們在此之前進行的是“課例教學”,學生的腦海中得到的是“個案”,知識體系不健全,需要老師做一個系統的梳理,但是這種梳理有一個問題是需要第二輪來解決的,那就是知識的“遺漏性”和“全而不優”,所以做好語文的第二輪復習首要的問題是做好這個方面的工作,否則專題復習就會失去依據。
所以做好“專題復習”銜接時要做的第一個要求是突出“重點”明白“漏點”。這不能是第一輪復習的簡單重復,也不能是走場子,做做練習完事,應該緊緊抓住這兩“點”,而這兩個“點”的把握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老師的總結,老師在總結時需要做的首先是高考題,再是老師對考綱的解讀和對學生的宏觀概括和了解;二是學生的自我總結,每個學生的情況不相同,具體的難點也不盡相同,比如同是語音要求,男生和女生就不盡相同,基礎好的基礎差就不一樣,受到方言的影響鄉下的同學就更不一樣,有時差異會很大;老師的總結還要考慮的是協調,沒有很好的協調,總結就不能真正做到“疏而不漏”。
要做好銜接的第二個要求就是要注意知識的檢測性。在這個方面要有更好的針對性,做好了第一步,僅僅是說明老師和學生對自己有了很清楚地了解和認識,但是“漏洞”怎么補,“重點”如何解決,光知道是沒用的,因此選擇有針對性的檢測訓練就是非常必要的。這種訓練不是“全方位”的,當然也不是“綜合”的,應該是反映學生知識缺陷的訓練檢測。它來源于三個方面,第一是學生自己平常積累、總結并形成文字的內容,第二是曾經的檢測中出了差錯的內容,第三是老師認為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和有關高考的信息。如果再這一輪復習中能緊緊圍繞這幾個方面進行檢測,我想才能真正做到重點突出,補漏查缺,達到各個“殲滅”的目的。
要做好銜接的第三個要求應該是要在第二輪復習的基礎上往前走,注意知識的拓展性。這實際上是老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切近高考。也許有人認為此時高考還是“空中樓閣”,但是我們始終要把握“考綱”這個準繩,要重點關注高考試卷,老師在復習時要注意做到三個方面。一是要“敢舍”,這一輪復習沒有“舍得”意識是不行的,對中學知識再不能是面面俱到,只要“重點”,且要舍得花時間和精力,爭取有所突破;二是要“敢猜”,高考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老師對考綱和語文知識的綜合認知和理解,換一句話來講,就是看老師能不能“猜”高考的取向,老師在復習時可以通過變形、改動、增刪等形式作更多的嘗試和探究,這些是非常必要的;三是“能辨”,因為在專題復習時,各種信息很多,有效無效的、重要不重要的都鋪天蓋地來了,如果老師沒有準確的判斷,今天跟這個,明天跟那個,一窩蜂的上,那么會舍本逐末,不得要領,學生就會如墜云里霧里,無所適從,更有甚者,會把第一輪復習中好容易建立起來的那點知識體系又變得支離破碎,可以這樣說在高考中老師擁有的一雙慧眼可以讓每個學生眼睛更透亮,胸有成竹。
事實上很多成功的學校都證明,高效的“專題復習”是提升學生成績必不可少的手段,只要我們在“專題復習”中未雨綢繆,我們的學生在高考中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