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本堂課需要落實的課標是:“一2.5體驗行為和后果的聯系,知道每個行為都會產生一定后果,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睆膬热蒹w系上看,該內容屬于自我修養中的品德要求,從程度要求上看更側重于對學生態度情感的要求;趯σ陨蠁栴}的分析,本課確立的教學目標如下: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增強責任意識,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二)能力:培養判斷和控制力,能夠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努力避免不良行為帶來的消極后果;學會在尊重他人權利的同時,自覺履行自己的義務。
(三)知識:懂得做一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應對自己的行為后果做出正確的判斷,并做到我做事我負責。
二、教學內容的分析
本堂課的具體內容由兩個層次組成:
第一個層次講述“對自己行為的后果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實際上是從思想方面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是做到自己行為負責的前提條件。
第二個層次講述“我做事 我負責”,這是從行為方面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求學生做到該自己做的事認真做好,不該做的事,堅決不做,做錯的事要勇于承擔責任。
教學重點:“如何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一項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對自己行為的后果做出正確的判斷”是教學難點。
三、學生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青春期,他們熱情奔放、充滿活力,但有時愛沖動,不計后果;而且從現實情況來看,現在的獨生子女,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想自己比較多,而關心他人和集體較少,往往認識不到自己的責任,缺乏責任感。本課則側重幫助學生掌握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方法和技巧,這一問題的學習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做人、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四、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搜集有關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典型事例,了解不能做到對自己行為負責所帶來的不良后果,進行調查和訪問,形成自己的見解。
2.教師準備:制作課堂教學中所需的課件,對學生現實生活中自我負責的狀況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解,以做到在教學中有的放矢。
五、教學過程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參照教科書,結合學生情況,我準備這樣上這節課:以一名學生高帆的系列故事為線索,逐步設置探究情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主要活動過程分成四個環節:高帆的后悔事、令高帆感動的事、高帆的麻煩事、高帆的委屈事,把有關教學內容合理地貫穿到這四個環節中去。
(簡潔導入,推出學習伙伴—高帆)
環節一 高帆的后悔事
(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我采用了一段動漫和兩個小活動來突破這一難點。)
課件展示高帆行為冒失,導致同學受傷的生活場景的動漫,讓學生思考問題,這里給學生提出的問題是:
(1)高帆做了一件什么事令他非常后悔?
(2)高帆為什么會做出這種令他非常后悔的事?
(3)高帆以后怎樣才能避免這種后悔事的發生?
因為情景的設置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問題的提出也具有針對性,能夠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思考沖動冒失的危害有多么大,從而明白做事要考慮后果的道理。
展示情景,提出問題后,我安排了以下兩個小活動。
活動一——小小調查員(一):在這一活動中讓學生推選一名同學作為小調查員,用調查采訪的形式,讓同學們談生活中有沒有做事不考慮后果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