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教學設計
七年級的學生熱情有朝氣,但缺乏冷靜和沉著,做事冒冒失失、盲目沖動的毛病肯定大有人在,這個活動能夠啟發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在生活中學會“三思而后行”。
活動二——“說說我的座右銘”:在這一活動中先讓學生自由發言,在此基礎上,老師應對一些好的格言、名句給予表揚和推廣,目的是提醒學生以后做事要考慮后果,避免盲目沖動。
活動開展完后,對學生活動中的行為表現應給于適當的評價,對于積極的表現應給予肯定,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并得出結論:要想做一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就必須對自己的行為后果做出正確判斷。
最后老師要把這一問題進行升華,送給學生一句話“三思而后行”,并對“三思而后行”做了一個新解,也就是“一思”:我在做什么?“二思”: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三思”:該不該這樣做?
這部分內容教材中雖然沒有呈現,但卻是學生急需的,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初步掌握判斷自己行為后果的基本方法。
環節二 令高帆感動的事
在這一環節中我運用了講故事和一個小活動的形式來解決問題。
高帆接受了老師的批評和同學們的建議后,他感觸很多,他決定做一個負責任的人,他想尋找一個榜樣,這不,他在課本中讀到一個故事,被故事中小護士的高度負責精神所感動,就讓他來講講吧。
(播放教材中的故事)
聽完故事后,給學生提出的問題是:
故事中哪一個細節最能體現小護士的高度負責精神?為什么?
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小護士高度負責精神不僅體現在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認真做好,還體現在她在困難、壓力、風險、挑戰面前也能勇于承擔責任,她時刻記著她的角色是一名責任護士,她的責任是為病人負責。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學習小護士明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就要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這樣很自然地引出下一個活動。
活動——責任與角色同在
這個活動采用談話的方式,讓學生任選一個角色,談談應該承擔什么責任,家里、學校、公共場所……。學生有了自己的角色之后,才能進入角色,才能產生自己的情感,才能積極地思考自己有什么責任。通過他們對角色的分析,就能自然地說出應該承擔什么責任。
教師從而進行總結:要想做一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做好我們該做的事情,就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了。
環節三 高帆的麻煩事
在這一環節中運用了一個動慢和一個體驗活動的形式來揭示問題。
通過向小護士學習,高帆明白了做一個負責任的人,要把應該做的事情認真做好.可是生活中有許多麻煩事,有時是很難選擇的,這不,高帆也遇到了一件麻煩事:
(大意:高帆參加學校選拔賽考試遲到,又遇到紅燈,該不該闖紅燈?)
課件展示動漫之后讓學生思考的問題是:請學生推測高帆可能會怎么做?并闡明理由。學生中可能有兩種推測結果:闖,因為不闖會耽誤考試;不闖,因為違反交通規則,僥幸心理危害很大。這樣的推測加大了課堂的空間性,學生也愿意思考這樣的問題。在爭論和辯論的基礎上,老師給出正確的行為導向:高帆經過一番思想斗爭,沒有闖紅燈,考試的確遲到了,他沒能參加考試,高帆心里有一絲遺憾,但他不后悔。意在引導學生在幫助高帆進行行為選擇的過程中明確:不管有千般理由,萬種原因,都不能成為我們做錯事的借口,不該做的事堅決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