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教學設計
接下來我設置了一個體驗活動——告別不應該”
我運用了抒情的音樂、優美的語言營造了一種莊嚴而又不失輕松的氛圍,讓學生們把最想告別的一件“不應該”做的事寫在紙片上,投入到課前準備的封存箱內,讓這些“不應該”永遠離開。然后讓學生談談完成這項活動的心理感受。
這一活動借助直觀、形象的形式,讓學生表達一種決心,在把紙片投入封存箱的同時,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和激勵作用,真正的意圖是引導他們拋棄以前那種“不應該”的事,今后做一個負責任的人。教師從而進行總結:要想做一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不該做的事堅決不做,要嚴格控制自己。
在體驗活動中我也寫了一張卡片,投入到封存箱內,一方面體現了師生互動,情感交流,另一方面,為下面的教學作好鋪墊。
環節四 高帆的委屈事
情景是這樣設置的:同學們想知道剛才老師投入封存箱內的是一件什么事嗎?在舒緩的音樂背景下動情講述我錯怪的高帆一件事。
大致情節是這樣的:班里圖書角的書少了,我錯以為是高帆拿的,而且我的方法比較粗暴,傷害了他的自尊心。給學生提出的問題是:
(1)我該怎么辦?請同學們給老師出個主意好嗎?
(2)老師擔心如果道歉,同學們會看不起我嗎?
(3)你們對老師今后的班級工作有什么建議?
問題的提出是教師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來,在請學生幫助老師進行態度行為的選擇的同時,讓學生感悟到一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應該勇于面對錯誤,并改正錯誤。
活動——小小調查員(二)
這時,我用一個小活動再次把話題轉移到學生身上來:讓小調查員再次調查同學們做了令自己后悔的事以后,有沒有采取補救措施。
學生談自己的做法,教師根據情況給予恰當的評價,從而進行總結:要想做一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做錯的事要勇于承擔責任,而且要悔中求悟,避免再出現類似的錯誤。
到這里本課的基本內容就結束了,這時讓學生談談學完本課后的收獲。
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應加以正確地引導并總結,目的在于梳理本節課的知識,使學生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并肯定學生的能力和情感。
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最后設計了一個走進生活的活動,內容是推選學生身邊在各方面做事負責的同學,了解他們的事跡,向他們學習,并寫出感受。
設計這一活動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在社會生活面前判斷、選擇,提升價值標準,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和榜樣人物圖片,在教師寄語中結束本課。
最后讓學生全體起立,莊嚴承諾:我做事,我負責!負責青春,無愧人生!
在青春與責任的莊嚴承諾中,使本課達到了全面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