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圖表分析題
瀏覽近幾年來各地中考語文試題,我們會注意到,圖表類材料不時出現在一些地方的中考語文試題中,并有方興未艾的趨向。這類題型的出現無疑使較為單一的文字材料變得活潑而生動。而且圖文轉換綜合考查考生對材料的分析能力,它要求從原始材料中篩選信息,進行分析、綜合,并運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出觀點。近年各省市中考語文科的命題,更加突出對考生語文綜合能力的考查,注重考生創造能力的發揮,試題注意情境的設置,內容更貼近現實生活,體現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特點。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圖表分析題型理應得到重視。下面我結合2005年海口市的一道中考題來談談圖表分析題的解題思路。
下面是對不同學段學生體育鍛煉的科學性的調查。閱讀下表,你得出什么結論?
體育鍛煉的科學性
| 參與運動前的準備活動 | 活動結束做整理 | ||||
做了 | 無所謂 | 不需要 | 做了 | 無所謂 | 沒有 | |
小學 | 37.3 | 33.6 | 29.1 | 30.7 | 27.3 | 42 |
初中 | 38.1 | 33.4 | 28.5 | 35.2 | 32.7 | 32.1 |
高中 | 50.3 | 24.4 | 25.3 | 45.8 | 15.4 | 38.8 |
結論:
第一步:仔細審讀。包括審讀圖表的標題、內容和題目要求。有些細節(如表注)也要認真審讀。
一審標題。標題往往是對整個圖表內容的概括,反映了圖表的主題。因此標題對我們答題起到了提示、指向作用。抓住了標題,就圈定了答題的范圍,把握了答題的主題,明確了解題方向,答題就不會走題。上題中圖表的標題為“體育鍛煉的科學性”,也就告訴我們表格反映的是不同學段對體育鍛煉科學性的認識的深淺,而不僅是不同學段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不同了。
二審圖表。圖表是得出結論或反映問題的主要依據。在審圖表時,要特別重視數據變化。數據的變化往往說明了某項問題,而這可能正是這個材料的重要之處,這也是得到結論的源頭。我們可對圖表中的數據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在比較中發現變化,發現差距,發現問題,從而得出結論。上題中,通過橫向比較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差距:不同學段的學生認識不到體育鍛煉科學性(認為“無所謂”和“不需要”)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要遠遠高于認識到體育鍛煉科學性(“做了”)的比例;通過縱向比較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這樣一種變化趨勢:隨著年級的升高,“做了”人的數比例越來越高,而認為“無所謂”和“不需要”的人數比例越來越低。
三審要求。根據考題要求提供的“信息”,帶著“問題”審讀圖表,使審讀圖表更具指向性,更準確地把握圖表的中心(尤其是在有些圖表沒有標題,但在題目要求中告訴你這是一張什么圖表時)。同時也只有根據要求答題,才能有的放矢,避免答題偏向。
第二步:認真思考。在前面仔細審題的基礎上,根據觀察所得,結合標題、圖表內容和要求,運用比較、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思維方法進行思考,分析出表中有關材料的相互聯系,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上題中,我們把通過橫向縱向比較看出的內容,進行分析、綜合、判斷,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不同學段的學生都不太注意體育鍛煉的科學性,對體育鍛煉的科學性認識比較膚淺,但隨著年級的升高注意體育鍛煉科學性的人數比例在提高,說明對體育鍛煉科學性的認識在提高!
第三步:準確表述。首先要根據要求來答題,問什么答什么,怎樣問怎樣答;其次,歸納概括是這類題目的共同點,不少題目常有字數限定,所以語言表達一定要簡明、扼要、有條理。上題的結論就可以概括為“學生普遍對體育鍛煉的科學性認識較膚淺,但隨著年級的升高對此認識也逐漸提高!
總之,解答看圖表述題時一個完整的過程:仔細審題是前提,認真思考是關鍵,準確表述既是目的又是終結。只要掌握了解題技巧,進行一定的訓練,重點抓好書面表達的準確性,就一定能做好圖表分析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