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教學目標】
1. 情感、態度、價值觀:
增強責任意識,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做一個負責的人。
2. 能力:
培養判斷和控制能力,能夠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努力避免不良行為帶來的消極后果;學會在尊重他人權利的同時,自覺履行自己的義務。
3. 知識:
懂得做一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應對自己的行為后果做出正確的判斷,并做到我做事我負責。
【教學重難點】
“如何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既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本課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做一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人,在充分認識自我負責的重要性的基礎上,掌握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基本要求,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教學內容分析】
“如何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安排了“對自己行為的后果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我做事我負責”兩個層次。這兩個層次是從思想和行為兩個方面對學生提出要求。“對自己行為的后果做出正確的判斷”是做到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前提條件。要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首先在思想上就要有一根弦,在做某件事之前首先考慮一下行為的后果,做到“三思而后行”,這是對自己行為負責的首要條件。但是,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僅僅做到對行為的后果做出判斷是不夠的,還要做到我做事我負責:該自己做的事認真做好,不該做的事堅決不做,我做錯的事我負責。
【教學方法】
此部分內容理論性較強,且對學生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在教學中擬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運用電教化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從提供的事例材料中和活動中充分感受自我負責的意義,懂得怎樣才能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發動學生積極收集材料,展開討論,在學生的互相啟發中使較深奧的問題得以明了,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1)搜集有關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典型事例,了解不能做到對自己行為負責所帶來的不良后果。
(2)就如何做到對自己行為負責進行調查和訪問,形成自己的見解。
2.老師準備:
(1)制作課堂教學所需的課件。
(2)對學生現實生活中自我負責方面存在問題進行了解,以做到在教學中有的放矢。
【設計理念】
落實課標從學生實際出發,貫徹新教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學案,使學生積極主動接受教育,增強責任意識。
【教學過程】
環節一 情景引路,激發興趣
展示課件:生活場景(他們缺少點什么)
教師提出問題:這四位同學的身上缺少點什么?自己有何感想?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歸納總結,導入課題:如何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