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第一輪課本同步復習教案
三、 高考備考
一、雜文。
雜體文章。狹義的雜文指現代散文中以議論和批評為主而又具有文學意味的一種文體。是隨感錄、短評、雜說、閑話、漫談、諷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識小品、文藝政論等文體的總稱。中國現代雜文產生于五四文學革命中,最初以“隨感錄”的名稱出現在《新青年》雜志上。20年代已有可觀的成就,進而在30、40年代風靡文壇。在這以后時起時落,80年代又興盛起來。雜文以廣泛的社會批評、文明批評為基本內容,帶有強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思想啟蒙色彩。在藝術上普遍追求說理的形象化和抒情化,一般有較鮮明的諷刺、幽默的喜劇色彩和機智、論辯的哲理品格,有著警世、審丑、益智、移情的多重功能。魯迅是中國杰出的雜文作家,他把雜文推到高度成熟的境地。此外,周作人、林語堂、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徐懋庸、唐弢、聶紺弩、夏衍、巴金、鄧拓、林放等人,是中國各個時期較有代表性的雜文作家。
進入21世紀,伴隨著80后的成長,80后作家逐步成為文壇的中堅力量,以韓寒、郭敬明、鞏玟語、陸緘為代表的的雜文作家逐步規模化,開始促使新的文學風氣轉變。
雜文是短小的文藝性社會評論。它既是說理的,又具有文學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諷刺的文筆,鞭撻丑惡,針砭時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雜文,被譽為“匕首”或“投槍”。
閱讀雜文,要聯系時代背景,領悟形象的闡述中所蘊涵的道理,品味言外之意,感受寓莊于諧的情趣,還要細心揣摩生動、詼諧、犀利的語言。
雜文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是文學中重要的一個分支。
二、隨筆。
“隨筆”“隨筆”,有文就錄,有感就發,有事就記,有理就說,率性而為,不必拘泥!
隨筆這類文章,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論性太強的闡釋,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結構自由而不失謹嚴,因此,富有“理趣”是它們的突出特色。
閱讀這類文章,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和風格,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品位妙語佳句,還要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寫隨筆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松,沒有任何的負擔,沒有華麗的辭藻,嚴密的結構。隨筆的形式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也可以對同類事進行綜合議論。隨筆也不受字數的限制,短的幾十字,長的幾百字,篇幅長短皆由內容而定。
寫隨筆最重要的是要表達出寫作的意圖:或者是一種快樂的心情,或者是一點小感悟,或者是一個新觀點……總之,如同鄰家大嬸般親切與平易近人。
生活隨筆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觀點、新發現……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寬廣,時時處處事事都可以寫成文章。
“五四”新文學時代,現代隨筆的創作繁榮一時,但“隨筆”的命名與內涵尚未及統一,隨筆這一文體便被左翼文學排斥至文學邊緣。這給當代隨筆的文體研究帶來了一定困難。從現代隨筆的濫觴、朱自清的“散文觀”、周作人和魯迅的“隨筆觀”等角度入手,在現代散文眾多的命名中尋找隨筆的源頭,以期為當代隨筆的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