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第一輪課本同步復習教案
(4)理性是后天獲得的能力,靈敏的受感器官,可靠的神經系統和強壯的大腦等是理性的物質基礎。生物學公認后天習得的性狀和能力不可能遺傳子代,至少短期內不能。每代新人的理性要從頭學起,靠社會文化和教育塑造而成。社會文化的進步和教育制度的完善是培育公民的良好品德、優越智慧和堅韌的創新精神的必要條件。沒有先進文化的陶冶和良好的教育而指望天賦予睿智美德是與科學規律相悖的。
(5)人是社會性動物。文化是人類社會在歷史發展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生產和生活方式、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政治制度、法律規范、道德觀念、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等。人的理性是從社會文化中,即群體的經驗、知識和習俗中通過模仿、傳播、學習和教育獲得的能力,只有在社會生活中才能表現出來。生來即孤單孑立與社會隔離的人無理性可言,連語言都不可能掌握。
(6)20世紀的社會實踐和科學成就都提醒我們,人類不應該陶醉于自己智能的增長,思想的進步,科技的成就和對自然界的某些勝利,絕不要忽略人的動物性這個本質。不管我們的事業取得了多么輝煌的成就,即使走出了地球,登上了月球,也可能造訪火星,都不可能改變我們生存的物質基礎,我們的軀體連同我們的血、肉和頭腦都產生于和存在于自然界。人類是地球上30多億年的生物進化鏈中的一環,我們已徹底適應了這個自然環境,每一滴血、每一種行為、每一種思想、每一種理論、每一種主義都是這個自然界的產物。人不能成仙,自然界不能超越,更不能破壞,否則就是人種的衰微、死亡和滅絕。航天科學的實踐已充分證明,宇航員要飛往地外星球,飛船上必須有類地的人造環境,否則就必死無疑。
(7)倘若把人的生物性稱為獸性,則人性等于獸性加理性。獸性來自遺傳,基因萬年篤守,千年不見有變。理性獲自文化陶冶和教育,隨社會發展和科學進步而迅速變化。近代生物進化學者們一致認為,獸性難改,理性的可塑性卻很大。文化、科學和教育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機杼。即使人的獸性萬年不變,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總在提升著人的理性,增益著人性的光輝。
(8)后天獲得的理性,如科學、文化能否影響人的獸性進化?科學界仍有爭論。20世紀生命科學主流仍然否定法國拉馬克的“用進廢退的獲得性狀”可遺傳后代的理論,認為缺乏實驗證據。多數人認為,科學文化的進步會影響甚至操縱人的遺傳特性,如優生優育、基因修飾和治療,使后人免疫能力更強,變得更健康,更聰明,那是可能的,有的已經實現。
(選自《文匯報》XX年11月1日,有刪改)
9.下列說法中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5分)
a.人類通過符號語言和文字去思維和表達,能根據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對事物進行分析判斷并作出推論,這是人類智慧的表現。
b.宇航員要飛往地外星球,飛船上必須有類地的人造環境,否則就必死無疑。這說明了人的動物性決定了我們不可能離開我們生存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