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語文一輪精品復習學案:古代詩歌鑒賞
峽口花飛欲盡春, 劍南風景臘前春,
天涯去住淚沾巾。 山鳥江風得雨新。
來時萬里同為客, 莫怪送君行較遠,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緣身是憶歸人。
(1)《峽口送友人》一詩描寫了什么時節的景色?他是通過那個意象表達出來的?
(2)兩首詩在抒發送別之情的同時,還表達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認為《峽口送友人》詩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襯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請說明理由。
(1)暮春 飛花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識。能力層級是c級。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寫景的句子。因為詩詞中常常使用一個或多個意象來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圍,營造意境,并蘊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峽口送友人》詩中,只有第一句是寫景句。這句中“峽口”表示地點。“花飛”就是意象,也就是飛花。“欲盡春”則直接表明季節是暮春。
(2)思念故鄉之情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為客”表現思鄉之情,后一首“自緣身是憶歸人”直接表現了對家鄉的思念。
(3)同意:第一首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襯離別之情,以樂寫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離友人歸鄉的喜悅之情。
解析: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作,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后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第一首寫傷春之景,目的是寫離別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與不同意的關鍵。
7. (•重慶高考)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6分)
菩薩蠻 •北固題壁【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儂也替江愁,山山不到頭。 片帆如鳥落,江住儂船泊。畢竟笑山孤,能留儂住無?
(1)簡析“片帆如鳥落,江住儂船泊。 ”中“住”字的含義。(2分)
(2)詞的上闋說“依也替江愁”,下闋說“畢竟笑山孤”,“愁”與“笑”是否矛盾?為什么?(4分)
(1)參考答案: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運不暢,暗寫自己的壯志難酬。
標準答案:“住”字寫出了因看不見江水流動而產生的錯覺,也形象地表現出水流平緩之狀。
花亦眠點評:此答案是在解答“住”字的表達效果,非揭示其含義
(2)參考答案:不矛盾:上闋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作者為之憂愁;下闋看到山勢孤立,不能阻擋自己的前行,樂觀自信而笑。
標準答案:從“愁”到“笑”,表現了作者主觀感受的變化。作者先為群山重疊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為青山畢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