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語文一輪精品復習學案:古代詩歌鑒賞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注]:①此詩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1129),時金兵連陷青州、徐州,進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勢。作者此時避亂岳州(今湖南岳陽),“借居小園,遂自號園公”。②巴陵:湖南岳陽的別名。
(1)第一、二句中的“風”“寒”有何含義?(3分)
(2)詩歌的后兩句塑造了海棠怎樣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5分)
答案:(1)(3分)①指自然的風寒——二月的巴陵,春寒未盡,日日有風,料峭刺骨(1分)。②更主要的是指社會的風寒——金兵南侵,朝廷風雨飄搖。這尤令躲避戰亂,漂泊異鄉的作者難以忍受(2分)!
(2)(5分)通過描寫海棠“不惜”污損“胭脂色”,傲然“獨立”于“春寒未了”的“蒙蒙細雨”之中,塑造出海棠美艷絕倫的姿容,表現了海棠與“風”“寒”斗傲的孤高絕俗精神(3分)。其中寄托了作者孤高拔俗的人格自許(2分)。
6.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6分)
虞美人•聽雨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以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1)請在下表中填入表達作者在人生的三個階段不同心情的詞語。(3分)
歌樓聽雨 :
客舟聽雨 :
僧廬聽雨 :
(2)簡析這首宋詞的映襯手法。(3分)
答:
答案:⑴歡樂 失意 無奈 (意思對即可)
⑵參考答案:這首宋詞主要采用了“映襯手法”。第一個畫面的歡樂對第二、三個畫面的憂愁、凄涼起反襯作用;第二個畫面的滿腹愁思對第三個畫面的萬念俱灰起陪襯作用。
7.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塞 下 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
【注釋】烏孫,西域少數民族。據說曾兩度與漢和親。
(1)“詩眼”是詩歌中最精練傳神的字,這首詩歌的詩眼是什么?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說明判斷的依據。(4分)
(2)邊塞詩大都以詞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滿報國的忠貞或低徊的鄉思為特點。這首詩獨辟蹊徑,賦予了邊塞詩一種全新的意境。請你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4分)
答:
答案:本題考查考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1)詩眼是“靜”,(1分)因為本詩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謳歌了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題。因此在前兩句生動概括了西漢朝廷與烏孫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實后,第三句描繪玉門關外的茫茫大漠,曾經是積骸成陣的兵家要沖,如今卻享有和平寧靜的生活。這種把今日的和平與昔時的戰亂作明暗交織的深意,是通過“靜”字傳達出來的,因此說“靜”是詩中之眼。(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