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語文一輪精品復習學案
例①要表達“疲憊”“疲乏” 的意思,和下文的“一團棉花”配合,使用“困軟”最合適。例②最后一個分句使用被動句式,是受上文影響,承上省略主語,使全句語意連貫,語氣順暢
2、明確目的,有的放矢
說話也好,寫作也好,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或敘述事件,或說明事理,或描述現象,或抒發感情,等等。因此,在說話或寫作之前,先要明確目的。
語言的表達要適合表達目的的要求,是說語言的表達應有明確的目的性,目的決定了語言得體的尺度,決定了語言表達的方式。能根據表達目的選用合理的表達方式,就是所謂有的放矢。說“我們班全體同學要求自己都很嚴格,上個月沒有一個人遲到”,和“我們班連×同學也能嚴格要求自己,上個月沒有一個人遲到”,基本事實可能完全一樣,但效果完全不同。前者適用于表揚,后者則有指責味道。所以運用語言必須有明確的目的,然后根據目的需要,采用恰當說法。否則就不得體
又比如夏衍的《包身工》,主要是反映包身工被人壓迫、牛馬不如的悲慘生活,揭露帝國主義勾結中國的封建勢力對工人進行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因此,選用了許多能達到這一目的的詞語和句式。第一段就很典型:
舊歷四月中旬,清晨四點一刻,天還沒亮,睡在擁擠的工房里的人們已經被人吆喝喝著起身了。一個穿著和時節不相稱的拷綢衫褲的男子大聲地呼喊:“拆鋪啦!起來!”接著,又下命令似的高叫:“‘蘆柴棒’,去燒火!媽的,還躺著,豬玀!”(夏衍《包身工》)
這一段一方面寫包身工,他們“睡在擁擠的工房里”,“天還沒亮”就“被”人像牛馬一樣“吆喝”著起床。被動句式及“吆喝”的選用,恰到好處地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慘遭遇;另一方面寫帶工老板,他們則是“大聲地呼喊”,“下命令似的高叫”,而且喊叫的都是一些命令式的短句。詞語和句式的選用,同樣恰到好處地反映了帶工老板的兇殘、狠毒
3、看準對象,講究分寸
語言交際總是雙向的,既有說或寫的一方,也有聽或讀的一方。因此,說寫者就不能一廂情愿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而要從對象的年齡、職業、思想、性格等不同特點出發,說恰當的話,即所謂“對什么人說什么話”。有個小朋友讀過老作家冰心不少文章,很敬重她。有一次見到她,這個小朋友問:“冰心奶奶,您今年幾歲了?”“幾歲”是問小孩子的話,用問小孩子的話來詢問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奶奶,不得體。如果說成“您多大年紀了”,就比較得體了。魯迅寫文章時很注意這個方面,他在《記念劉和珍君》中,轉述別人的話時,就直接稱“劉和珍”,自己敘述時則稱“劉和珍君”,表現了對她的敬重。又如:
④可是在這種工房里面,生病躺著休養的例子是不能開的。(夏衍《包身工》原稿)
⑤他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緊急申請了經費,同時將這些情況告訴了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陳章良和常務副院長周曾銓倆教授
例④“休養”是休息調養的意思,包身工生病躺著只不過是為了得到暫時的休息,根本談不上調養;因此,定稿時作者改成“休息”,適應敘述的對象,很得體。例⑤把情況反映給領導,說“告訴”是不得體的,應該是“匯報”。
4、適應場合,巧妙用語
場合,即交際環境,包括時間、地點、話題,有關對象身份、職業、地位、教養、性格,以及對象之間(還有聽讀者與說寫者之間)的關系等內容。如果不注意交際的場合、對象、氣氛等信口開河,往往達不到交際目的,甚至招致不良后果。反之,根據具體的場合、對象而選擇的理智的、充滿內涵和智慧的語言,往往能收到預期的良好效果。場合,既指一定的時間、地點構成的總體氛圍,也指交際當時的自然情景和社會情景。所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所謂"因境設辭”,指的就是要適應不同的場合,說話用語巧妙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