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語文一輪精品復習學案
場合有種種不同,或悲痛,或歡樂;或正式,或隨意;或緊張繁忙,或輕松愉快,等等。不同的場合,對語言運用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說來,在悲痛的場合,應該嚴肅、莊重,不能盡說些無關痛癢的笑話;在歡樂的場合,應該輕松、愉快,不能盡嘮叨自己的苦惱、不滿,如此等等。這是交際的總體氛圍對說話內容的制約。如;
有這樣一件事,李工程師夫婦為他們的日本國好朋友舉辦家宴。席間,日本太太非常客氣地說:“李太太這樣文雅,和我們日本女人一樣,不像是中國人。”
試想,聽了日本太太“非常客氣”地說了如此失體不當的話,李太太該怎樣說才好呢?如果說成:“太太也很文雅,您的先生也很文雅,都和我們中國人一樣,不像日本人。”如此你“酸”地來,我“辣”地去,這家宴還能辦成?友好關系還能持續?或者來句“謙虛”的:“太太過獎了,我哪能比得上你們日本女人!”這就有失尊嚴了。所以李太太一愣后,說的是“太太說出了一個事實,中日的文明是同源的,中國的文明哺育了日本”。這句話說得含蓄得體,深富涵養,符合交際場合,使日本太太聽了知道自己的談吐有失妥當,歉然地一笑,但又不感到尷尬
此外,還要利用特定的場合,學會“因境設辭”。曾經有人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年春天,他去拜訪一位久未見面的老同學。那天,天氣特別好,連綿的陰雨過后,艷陽高照,春光融融。老同學打開門,看見是他,高興地說:“嗬,老朋友,你給我們帶來了溫暖的陽光!”這句話借助時令天氣,一語雙關地表達了對客人到來的喜悅和歡迎之情,可謂恰到好處。又如:
魯侍萍:(大哭)這真是一群強盜!(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
周萍:你是誰?
魯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曹禺《雷雨》)
周萍是魯侍萍的兒子,但是在那個場合母卻不能認子,因此雖然情之所至她幾次險些吐出真情,但都恰到好處地及時轉到了別處。轉折的成功,就是充分利用了她的另一個兒子被打的具體情境
5、把握語體,用語準確
語體,是適應特定的語言環境而形成的不同的語文體式。分別起來,有口頭語體和書面語體兩種。口頭語體包括一般談話語體和演講語體;書面語體又有幾種主要的變體,如公文事務語體、文藝語體、科技語體、政論語體等。不同的語體,往往運用不同的語言材料,適應各自不同的語境和交際需要,形成各自不同的語言特點。比如文言詞語典雅、簡潔、莊重,在比較鄭重的書面語體如公文事務語體中經常使用;方言詞語、俚詞俗語等,簡明、通俗。易懂,在口頭語體或書面語體的文藝語體中經常使用。又如科技語體、政論語體常常使用長句、常式句、完全句等,而口頭語體、文藝語體則常常使用短句、變式句、省略句等
如果在口語性較強的文章里硬要使用一些書面語就會影響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又如:
電影《林則徐》中寫林則徐召見外商,申明中國政府關于嚴禁販賣鴉片的命令,其中說到如有違令者,“船貨交公,人即正法”。有外商問:“什么叫‘正法’?”中國官員答:“正法就是殺頭。”
這一段,林則徐說的是法令,所以用的是莊嚴典雅的“正法”,官員是口頭對話,所以用了淺顯易懂的“殺頭”,和各自的語體都很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