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政治專題復習精品教案專題六、唯物論
理論分析:
經濟常識:
①商品的基本屬性。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只有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并使農產品適應市場需求,才能順利實現農產品的價值,實現農民增收。
②價值規律的作用。農業的發展和農產品的生產和經營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
③市場調節和國家的宏觀調控。農業的發展和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要面向市場,但同時也需要國家其進行引導和管理。
④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現階段實行以工帶農,以工促農,有利于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三農”的發展。
⑤有利于農業的基礎地位的鞏固,農民的增收和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⑥財政和稅收的作用。國家加大對“三農”的財政支持力度,鞏固了農業的基礎地位,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更高。減免農業稅是調節農村經濟的重要杠桿。
⑦消費是生產的動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農村稅費改革,財政加大支農力度,有利于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哲學常識:
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從我國農村的發展的實際出發,不能急于求成和搞“一刀切”。
②正確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立足于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基礎上的新農村政策,一定會對我國的“三農”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③聯系和發展和全面的觀點。建設新農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經濟、社會、文化、公共事業發展的各個方面;建設新農村,是從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新的發展階段出發的。
④堅持內外因相結合。建設新農村,關鍵靠農民自己,但也離不開國家的政策及財政的支持。⑤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要一步一步建設,最終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目標等。
⑥發揮主觀能動性要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實際條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尊重農村生產力水平的客觀發展規律,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⑦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生態價值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要在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發展的同時,搞好環保,防止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求得農村的發展。
⑧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終還要靠農民自己通過艱苦努力來實現。
政治常識:
①體現了國家性質、國家職能和對人民負責原則。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政治職能和組織經濟建設提高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經濟職能以及搞好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文化職能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
②體現了黨的性質、宗旨和地位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體現了黨的先鋒隊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體現了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核心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
③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七、強化提升訓練
近年來,太湖流域因片面強調發展生產,肆意排放污水,造成太湖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XX年5月29日太湖無錫流域突然大面積藍藻暴發,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惡劣的影響。回答1~3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