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考點解讀:哲學常識【全一冊】
考點12
1.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關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個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沒有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表現為從空間上看,在一定范圍是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范圍則變為特殊性的東西,反之亦然;從時間上看,在一定階段是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發展階段則變成普遍性的東西,反之亦然。
②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做到:第一,應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第二,掌握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2.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①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是寫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向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
②馬克思主義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一般特征、本質及其發展規律,這對于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各個社會主義國家都必須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國情,如原有的基礎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左鄰右舍不同等,因而,社會主義一般特征、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實現形式、途徑也必定是各不相同的,不可能有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國情的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
③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一方面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則;另一方面,又要立足本國的實際,從我國的國情出發,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中國自己的特色。
④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向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它科學地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經濟文化落后的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鮮明地體現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⑤“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考點13
1.主要矛盾是指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次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2.二者的關系: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主要矛盾解決得好,可以帶動次要矛盾的解決,但次要矛盾解決得好壞又會反過來影響主要矛盾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