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社會歷史的主體
【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社會的物質性,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積極投身實踐與群眾實踐相結合。【教學重難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教學方法】情景討論法、小組探究法、分析講授法、活動啟發法。
【教學設計】
一、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
為了改變因缺水造成的窮困,河南林縣人民從1960年開始修建紅旗渠。在嚴重自然災害時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半公斤糧。民工們奮戰于太行山懸崖絕壁上,逢山鑿洞、遇溝架橋。人們形容紅旗渠是“劈開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民工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建成了“人工天河”的壯舉,被世人稱頌為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精神是一種什么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條人工天河之所以能夠成功開鑿主要取決于什么因素?(民工的偉大創造力量。人民群眾通過實踐創造了歷史,社會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是否意味著歷史是由所有人創造的?(不是。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歷史的創造,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們除了包括人民群眾,還包括對社會歷史起阻礙作用的人們,即反動階級和反動人物。)
人民群眾是一個群體概念,而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人。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具有不同的內涵。人民群眾的主體和穩定的部分是勞動群眾,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為什么能夠成為歷史的創造者?
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生產工具的發明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嗎?(英國紡織工哈格里沃斯夫婦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的效率,使大規模的織布廠得以建立;瓦特改進的蒸汽機廣泛應用于輪船、火車,大大便利了世界各地的交往。這些發明者大多都是普通的勞動群眾。)這些“利器”還要人來操作,那么是誰來操作這些機器?(勞動群眾操作機器,他們以自己的體力和智力投入到機器操作的生產過程中去。沒有勞動群眾發明和改進勞動工具,沒有勞動群眾進行勞動生產,就不會有社會物質財富的積累,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我們可以看出誰是社會物質生產的主體?(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對社會存在和發展起什么作用?(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離騷》、《水滸傳》、《聊齋志異》,這些名篇名著的作者分別是誰? (《離騷》的作者是屈原,《水滸傳》作者是施耐庵,《聊齋志異》的作者是蒲松齡。)他們創造這些精神財富的靈感和源泉來自于哪里? (來自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離騷》直接取材于遠古時代人民群眾創作的神話傳說,《水滸傳》是在民間口頭文學基礎上加工整理而成的。蒲松齡在創作《聊齋志異》時,設立茶館,通過群眾講故事來搜集素材。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不僅如此,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什么條件呢?田園詩人陶淵明曾經在車籬旁邊吟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陶淵明吟詩作詞離不開人民群眾,為什么?(沒有勞動人民供他吃穿住用,他不但沒酒喝,也沒飯吃,只能餓死在車籬旁邊,哪里還會吟出什么詩句。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我國是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統稱為“刻版印刷術”。到了北宋年間,“布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使書籍印刷更為經濟、方便。畢升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燒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稍溶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著在鐵板上,可以像雕板一樣印刷。畢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不是僅僅是勞動群眾創造的物質財富?它是不是精神財富?(畢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對前代印刷技術的改良和創新,凝聚著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因此這些物質成果也是一種精神財富。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總之,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