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社會歷史的主體
分析: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知識分子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知識分子是人民群眾的一部分,知識分子也參與物質財富的創造。精神財富也不只是知識分子創造的,這是因為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大起義、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都是農民起來推翻地主階級統治的農民革命戰爭。革命的輝煌成就是廣大人民爭得的。歷史上一切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革命運動,實質上都是人民群眾起來推翻舊的社會制度的斗爭。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曾使中國農民在勞動和分配上都實行絕對的平均主義,“大鍋飯”的結果是飯越吃越少,人越過越窮。為了改變這一狀況,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冒著坐牢的危險,偷偷摸摸將一些麥田、油菜田承包到自己家里種植,搞起了“包產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在18位農民手中起步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除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外還有哪些偉大的創造?(鄉鎮企業容納了百分之五十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還有從1981年開始的農村村民自治,實現了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這些都是基層農民自己創造的。包括基層農民在內的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起到了什么作用?(進入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人民群眾仍然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他們所起的作用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二、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戰國思想家荀子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能群”是指什么?(人們能夠利用群體的力量征服自然界。我們在改造自然界和社會時不能脫離群體,要依靠群體的力量。)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運用到我們黨和國家的實際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陳毅元帥曾經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在三大戰役中,支援前線的民工就有490萬,支援的糧食就有40萬噸。中國共產黨戰勝困難、取得成功都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那么為什么群眾會支持共產黨,會成為共產黨的依靠?為什么邱娥國會受到群眾發自內心的愛戴?(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擁護。共產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是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黨的群眾觀點是: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確立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哲學依據是什么?(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因此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因此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作業】
XX年7月20日光明網載文指出,眾所周知,我們的社會主義改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進程中作出的歷史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