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三一輪復習《生活與哲學》教學案一體化 《求索真理的歷程》
誤區6: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因此,只要人們參加實踐就能推動認識的發展。
【簡析】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說實踐的發展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產生新要求,推動人們去探索和研究,或者實踐的發展提供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但這并不是說只要人們參加實踐就能推動認識的發展,因為實踐是一個讓人們不斷獲得新知的過程,是人們獲得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徑,是推動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化發展的條件。而要實現認識的深化和發展,就必須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大量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這樣才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并一步步推動認識向前發展。由此可見,僅有實踐而沒有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是很難向前發展的。
誤區7: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一看實踐,二看大多數人的意見。
【簡析】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因為只有實踐才能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大多數人的意見”不能成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因為大多數人的意見仍屬于人的認識范疇,人的認識不能判斷自身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認識,即是真理,最終是要被大多數人接受而成為大多數人的意見。所以上述觀點是不科學的。
誤區8:“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對真理客觀性的否定。
【簡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說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這是由于人的認識是主觀對客體的能動反映。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思維方法不同,每個人知識構成、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不同的認識,但真理只有一個。因此,人的正確認識不僅具有客觀性,而且具有主觀性和差別性。所謂客觀真理是指人的認識中含有不依賴于意識的客觀內容,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叭收咭娙,智者見智”表明人的認識和主體的差別性,而這些具有差別的認識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應由實踐來檢驗。因此,承認人的認識上的主觀性和差別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觀真理。
誤區9: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所以真理是絕對的、永恒的。
【簡析】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屬性;盡管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認識,但當一個人的認識與客觀對象相符合時,他就獲得了真理,而且不容懷疑,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真理是絕對的。但真理又是有條件的、具體的。如果超過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或者不顧條件的推移、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就會變成謬誤。而且真理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并不斷向前發展。因此。真理又是相對的?傊,任何真理都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在真理觀上我們既要反對夸大絕對性的形而上學,又要反對夸大相對性的相對主義。
誤區10: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永無止境,因而人們不可能獲得對事物的真理性認識。
【簡析】由于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物質世界,認識的主體人類是世代延續的,認識的基礎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識沒有終點。但并不是說人們不能獲得對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因為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在一定的條件和范圍內,人們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獲得真理性認識。但任何真理都是有條件的具體的,都有自己的條件和范圍,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隨著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而總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我們絕不能以真理的無限發展性來否認真理的客觀性和相對性。任何真理都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將兩者割裂開來的觀點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