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題型專項指導與訓練
運用所學的經濟常識分析,怎樣才能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
2、XX年10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由800元調整到1600元,充分考慮了全國各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差距,可以有效實現稅法面前納稅人權利平等原則。這是“以人為本”的立法理念在立法中的重要體現。
運用政治常識的有關知識,說明為什么要弘揚“以人為本”的立法理念?
題型二 演繹式簡答題
題型特點
題目給出的相關情景材料,一般包含著多層意思,其設問形式是“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原理(觀點)”、“材料中是怎樣做到……”等,要求考生根據從一般到個別的思路作答。
解題對策
對策一:解答此類題,首先用系統分析法將材料分成若干層,然后再用演繹分析法去具體分析每一層材料是如何體現設問所給出的觀點的。閱讀、歸納處理材料就是要搞清楚每層材料所體現的原理或觀點。按照學過的有關知識和題目的要求確定答案要點,簡明扼要,準確全面地回答,一般不需展開論述。
對策二:值得注意的兩點:第一,如果題目的設問不直接指出觀點,就需要考生先歸納出材料中的觀點,再用演繹分析法去看材料是如何體現這一觀點的;第二,如果觀點與材料都是多層意思的,一定要注意材料與觀點的對應,不能張冠李戴;第三,在作答時要先闡述原理或觀點,然后再說明哪些材料體現這一觀點,做到觀點與材料相結合。
1、XX年全球取消紡織品貿易配額制度以后,美國頻繁對中國紡織品實施限制措施,給兩國紡織品貿易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中美兩國政府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經過七輪磋商,最終就紡織品問題達成了協議。紡織品問題的解決符合中美兩國企業的共同利益。
請回答:這一過程怎樣體現了中國政府對外政策的基本特點?
2、材料一 改革開放以前,由于片面強調“以糧為綱”,向荒山開戰,把地種到了山尖上。結果,糧食沒打多少,植被卻被破壞了。經過1998年的大洪水以后,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長江上游地區有計劃地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口糧由財政給予補貼等。
材料二 由于“發菜”與“發財”諧音,所以其市場需求量很大,而甘草能調和百藥,其銷路也不錯。因此,在甘肅、寧夏一帶常有人大量采挖它們,從而導致植被遭受破壞,還有獵殺黃羊等野生動物的現象。國家通過了《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對這些行為予以禁止。
從這兩個材料中看,政府的宏觀調控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3、材料一 改革開放20年以來,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按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和有關法制的問題決定達400多部,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800多件,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4000多件。
材料二 據悉,我國《行政訴訟法》頒發實施以來,全國各級法院共受理一審行政案件近百萬件;行政案件的類型拓展到50多種,幾乎覆蓋了所有行政管理領域;在已審結的一審行政案件中,原告勝訴率為30%左右。
材料三 XX年至XX年7月,全國各級檢察機關共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案件152440件170087人,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189.6億元。其中廳局級干部820人,省部級干部29人。
材料四 據全國檢察機關會議提供的資料看,正在查辦的案件中,80%以上是人民群眾依法舉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