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題型專項指導與訓練
閱讀上述材料,請結合所學國家機構的有關知識回答:
(1)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問題?
(2)上述問題在材料中分別是如何體現的?
4、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看作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傳統經濟是一種“資源—產品—廢棄物”單向流動線性經濟。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復循環流程,做到生產和消費“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分析說明經濟發展中所倡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如何體現聯系觀點的。
題型三 意義式簡答題
題型特點
意義式簡答題是針對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義來設問的,一般有“積極影響”、“經濟、政治意義”、“意義”等引導詞,對這類試題的回答,首先要明確問的是經濟方面的還是政治方面的意義,或是涉及經濟、政治兩方面的意義。回答的要點要密切結合所學的知識,緊緊抓住材料中所提供的關鍵語句。如果是問政治、經濟意義的,一般不必把政治、經濟意義分得很清,只要分要點即可。此外,有的簡答題要求用哲學原理或時事知識來分析說明某一事件的意義。
解題對策
對策一:回答經濟意義題,可分別從個體(個人和企業)、集體和國家的角度,對題中的材料和事實作出分析,力爭不要出現遺漏。從個體的角度來看,其經濟意義有增加就業、增加人民收入、豐富人民生活、提高經濟效益等;從集體的角度來看,其經濟意義有加快企業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加快三大產業的發展、加快城鎮化進程、繁榮城鄉經濟等;從國家有角度來看,其經濟意義有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擴大內需、增加外匯儲備、增強經濟實力、實現可持續發展、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等。
對策二:回答政治意義題,可從國家、社會、政黨、民族、宗教及國際關系等方面進行思考。政治意義一般有保障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鞏固國家政權和政治穩定、體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提升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和加強黨的建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依據不同的主體(中國共產黨、人民、國家機構、民主黨派等),從上述意義中選取不同的內容和角度對材料進行分析和理解。
對策三:用哲學原理分析某一事件的意義(或啟示),一定要認真審題,緊扣事件本身的實質性內容。一般從四個方面思考:第一,從唯物論角度看,有沒有做到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與自然、社會保持和諧發展;第二,從辯證法角度看,能不能做到與時俱進,推動事情向好的方面發展,也可以分析事件本身的積極意義和消極影響(兩點論);第三: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事件的實踐意義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積極意義;第四,從價值觀的角度看,得出對個人、社會的重大意義。
1、荷蘭人民從13世紀起就進行圍海造陸、與海爭地的活動,取得的成就為世人所稱頌。目前荷蘭有1/5國土是從海中圍起來的。現在荷蘭人發覺,人為操縱海洋與大地的變遷,在許多方面得不償失,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造成環境惡化。為此荷蘭政府曾制定了野心勃勃的大自然計劃”,把人們辛辛苦苦得來的低地、農田再還原成海洋、湖泊和沼澤,開始償還10多個世紀的自然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