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認識世界 尊重實際第一框 探索世界的本原
第一課 認識世界 尊重實際
第一節 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
第一框 探索世界的本原(a)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學生能夠運用已有科學知識從理論、事實層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2.過程和方法目標要求:教師結合各種自然科學的知識如地理、生物等進行分析。通過實例、各種直觀的視頻材料或掛圖進行說明分析明白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在此基礎上更認清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要求:在學生頭腦中樹立起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反對各種唯心主義的觀點和宗教觀點影響,形成崇尚科學、愛護自然的思想。
二、課前準備
1.教師可以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看一看化學、地理學、天體物理學、生物學等學科對宇宙、生命和人類起源的問題的理解,上課時教師進行總結得出結論。
2.分小組負責按無機物、有機物、宏觀物體、微觀物體的層次查詢一部分實例,證明它是物質的。查找資料制作ppt,反映人類違背規律不當運用科技破壞環境的實例。
三.教學過程
【導入】
近年來,上海的梅雨季節一過,溫度往往一下子就躥升到37-39度的高溫;XX年1-2月份,我國南方又突遇百年不遇的冰凍雨雪災害,對此現象我們常常惡言相斥,但是荀子說:“天不為人之惡寒也綴冬,地不為人之惡遼而綴廣!薄疤煨杏谐,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問題】荀子的觀點揭示了什么道理?請同學們展開熱烈討論。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說明】導入從學生日常所見所感入手,可活躍氣氛拉近師生距離,通過學生討論分析(荀子語),得出結論,第一句說明自然界是客觀的,第二句說明人類社會也是客觀的。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自然界是客觀的。
【板書】一、自然界是客觀的
【操作】各小組按無機物、有機物、宏觀物體、微觀物體的層次反饋交流準備的實例,證明其是物質的, 并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發言】略
【教師歸納】
1、地球上從無機物到有機物,都是由為數不多的普通化學元素所組成。生物學已證明,一切生物體的化學成分就是組成無機物的那些化學成分——碳、氫、氧、氮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化學元素在人類還未認識它們之前就已經存在于世了。
2、從微觀世界看,基本粒子肉眼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科學已證明了它們的客觀存在。
3、從宏觀世界看,宇宙、天體也是由原子、基本粒子即實物粒子所組成。最近,“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還挖到了冰。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實物粒子的存在也是在人類出現前就存在著的。
【操作】那么,電磁場、引力場等各種形式的“場”,是不是物質存在形態?
【學生發言】略
【教師歸納】我們知道,“場”也是客觀存在的物質的,通過科學實驗可以證明其的存在。
三大起源(天體、生命和人)表明:自然界先于人類而產生,自然界是統一的,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那么,人類社會又如何呢?
【說明】自然界是物質的這個問題在學生中應該是存在巨大共鳴的,人是物質的,對我們同學來說也是毫無疑義的。但是,人類社會是不是客觀的?學生中卻有許多的困惑。教學的重點應該在人類社會是不是客觀的這個問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