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政治文化生活應考復習策略
材料二 XX年10月到XX年2月,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在比利時舉行。1000多位中國藝術家帶著古典和當代文化杰作在這里展演,500多項中國文化活動在這里相繼舉行。歐羅巴利亞藝術節原本是歐洲人自己的文化盛會,如今,在這一節日創辦40周年之際,作為唯一受邀國,中國文化成了主要內容。歐《自由比利時報》以《今秋的比利時屬于中國》為題報道說,這是“一次認識這個文明古國的絕佳機會”,向歐洲大陸盡情地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人們可以看到“中國制造”的廣告,體味一個富有“世界合作”精神的中國。
材料三 近年來,我國與多個國家互辦文化年,如中法文化年,中意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等。
(1)根據材料一,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應如何走向世界?
(2)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應如何交流、借鑒與融合?
(3)結合材料三,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說明舉辦中外友好年和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
(1)①立足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借助現代文化傳播手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②批判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③加強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④做中華文化傳播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2)①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②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文化差異不應該成為文化交流的障礙,文化競爭并不排斥文化合作。
③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3)①舉辦中外友好年和加強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學習和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
②有利于中外文化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③有利于擴大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提升我國的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④有利于促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促進中國政治、經濟的發展。
(七)道德模范
背景材料:雙百人物、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XX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長江大學舍己救人優秀大學生、錢學森。
典例分析
材料一 XX年9月21日, 中共中央宣傳部 、中央文明辦、解放軍總政治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六單位發布《關于表彰第二批全國道德模范的決定》,《決定》稱,經群眾推薦、審核公示和群眾投票、評委評選等程序,裴春亮等55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稱號,陳榮超等262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材料二 XX年9月14日,“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代表座談會在北京舉行。出席座談會上指出:開展“雙百”人物評選,是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自我教育活動。億萬群眾參與,讓“雙百”充滿生機和活力。從提名到投票,全國參與評選活動的人次已經超過1個億。“雙百”人物雖然身處不同年代、不同環境、不同崗位,但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崇高精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忠于祖國、熱愛人民,追求真理、堅持理想,艱苦奮斗、敢于勝利,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淡泊名利、無私奉獻。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厚精神資源。必須大力繼承和弘揚這些精神,并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要努力學習英雄模范、崇尚英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