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政治尋覓社會的真諦考點專項復習教案
第十一課尋覓社會的真諦【考綱考點解讀】明確考綱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的概念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課程標準剖析生活實例,說明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價值判斷;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備考指要1.從考查的內容看,本課是高考哲學的重點內容,考查頻率較高的知識點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2.從題型來看,本專題主客觀題都有,近幾年主觀題出現的非常多,需要同學們高度重視。3、聯系社會實際,說明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及社會意識的反作用;聯系我國調整生產關系的實際,說明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分析社會現實,說明改革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工作的強大動力;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及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相關知識,分析說明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關注民生的原因。【考點精講精析】
考點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一、知識梳理1、理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1)二者的含義: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它既包括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2)二者的關系: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變化不完全同步。社會意識具有歷史繼承性。各種形式的社會意識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表現)。[特別提示](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和意識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是否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標準。(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作用性質是不同的,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并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作用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才能實現。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與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
區別
地位
是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問題
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作用
對二者關系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
對二者關系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
聯 系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3.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作出了不同回答。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歷史唯心主義顛倒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它在歷史觀中的表現是:認為歷史發展由人們的意志決定的,特別是由少數杰出人物、帝王將相的思想動機決定的;或者認為歷史是由“天命”、“神”或“絕對精神”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