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生活》 第三單元 收入與分配復習學案
36.答案:(1)是偷稅行為。經營者會受到稅務機關的處罰,觸犯刑法的還要由司法部門追究其刑事責任。因為稅收具有強制性,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征稅,納稅人必須依法納稅。(2)在我國,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國家的興旺發達、繁榮富強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國家各項職能的實現,必須以社會各界繳納的各種稅收作為物質基礎。因此,每個公民在享受國家提供的各種服務的同時,必須承擔義務,自覺誠信納稅。四.辨析題37.答案:(1)按勞分配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分配原則,能有效地防止兩極分化,保證實現共同富裕,體現了公平的要求;但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也體現了效率要求。由于人們的勞動能力、貢獻的不同,也會導致一定的收入差距,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2)按生產要素分配可增強經濟活力,提高經濟效益,能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體現了效率要求;但勞動者和生產要素投入者在收益分配過程中要遵守機會均等、規則平等原則,這又體現了公平要求。(3)把兩者結合起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要先富幫后富,后富促先富,實現共富。把它們割裂開來是錯誤的。38.答案:(1)國家的財政收入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獲得的收入,充足的財政收入能夠保證國家職能的實施,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國家財政收入如果不足,會降低國家宏觀調控能力,不利于資源的有效調節,最終也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加。(2)對“千方百計盡可能增加財政收入”要具體分析。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的影響是基礎性的,增加財政收入,必須發展經濟。分配政策也制約財政收入,財政收入過多,會直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影響企業生產的擴大和個人購買力的增加,最終會阻礙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加及財政作用的發揮。因此,要合理安排國家、企業和個人收入比例關系。題目的觀點是片面的。五.論述題39.答案:(1)表1反映了近五年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有較大的下降,而企業和政府收入占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均有所上升,特別是政府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上升較大。(3分)表2反映了近五年我國投資、消費、出口對gdp的貢獻率的變化。其中投資的貢獻率不斷下降但仍占最大比例,掙出口貢獻率穩中有升,不足1/3,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基本穩定。但與發達國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消費的貢獻率所占比重嚴重偏低。說明我國投資、出口、消費的結構不協調,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足。(3分)(2)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下降是我國消費的貢獻率嚴重偏低的原因之一,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的可持續發展。(3分)(3)①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要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2分)第一,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分)第二,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聯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必須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提高整體消費水平。(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