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一輪復習專題教案之第五課
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注意】(1)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
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創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更好地為社會實踐服務。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2)社會實踐和文化創新是辨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社會實踐決定文化創新,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另一方面文化創新對社會實踐有反作用,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因此把握二者關系,首先要準確判斷哪些現象屬于社會實踐,哪些現象屬于文化創新。其次,要根據材料和有關知識判斷材料體現的是決定關系還是反作用關系,從而確定應該運用的教材理論。再次,要真正把握文化的內涵和外延。 (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3、呼喚文化創新的時代
(1)、社會實踐與文化創新辨證關系的指導意義。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②體驗生活,屬于參加社會實踐,只有體驗生活才能解決理論和感性認識不能解決的問題,才能成為一個有作為的文化創造者。
(2)、當代中國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人民群眾是從來就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文化創作者需要深入社會實踐,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才能激發創作靈感,發揮聰敏才智,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偉大作品。4、文化創新的途徑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源泉。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①著眼于文化的繼承,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文化創新之路,要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注意]就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而言,剛健有為、厚德載物、貴和尚中、仁民愛物、修己安人、義以為上、天人合一、整體為上等,都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精神;就中國近代傳統文化而言,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科學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等,反映了新的時代的文化精神,是古典文化精神的更新和進步。無論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還是中國近代的傳統文化,有些基本價值理念是貫穿始終的,如: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愛國主義的深厚情懷,和諧統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義的高尚情懷,文化中國的理想追求,勤勞勇敢的質相秉性,等等。 例如,個人專斷,宗法親情,道德至上,反對競爭,輕視效率,貶斥利益,等等。人們今天當然可以而且應當痛徹地予以批判。 ② 創新與批判繼承的關系:批判繼承是基礎,是起點。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一個國家或民族,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也就失去了根基。有批判繼承才有創新,才能不斷創造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