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板書]1.人口壓力阻發展
[投影]案例2:驚人的人口等式:
中國人口=前蘇聯+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羅馬尼亞+越南+澳大利亞+荷蘭+葡萄牙+比利時+瑞士+瑞典(31個國家總人口)
[提問]以上等式反映什么問題?
[歸納]中國人口數量太大,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巨大壓力是我國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根源。人口負擔成為中國發展的重大障礙。
[過渡]人口如此,資源狀況如何?
[板書]2.資源短缺令人憂
[投影]案例3:我國資源狀況:
1.水資源:人均占有淡水資源2330立方米,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6000多萬農民和500萬牲畜缺少足夠的清潔飲用水。寧夏西海固有個鄉叫喊叫水鄉。蚌埠、淮南就在淮河邊,在缺水、污染嚴重時礦泉水、飲料脫銷,真是應了漫畫“缺水怎么辦”,“喝礦泉水、飲料”。
2.耕地:全國1/3的省、自治區人均耕地不足0.067公頃。
3.能源:供需結構矛盾大,資源短缺,浪費嚴重,效率不高。
4.生物:森林質量不高,草原過度放牧。
從我國的資源總量來看,淡水供應:不應超過4.5億人;能源:不應超過11.5億人;土地資源不應超過10億人;生態負荷在7~10億人。不論從哪一項看,都已超負荷。
[過渡]人口和資源的問題對環境產生了什么影響?
[板書]3.環境危機日益嚴重
[投影]案例4:我國的環境問題:
1.水體污染加劇。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大江大河受污染,“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不洗馬桶蓋。”就是真實寫照。地下水超采,海侵現象嚴重。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噪聲污染:39個城市平均噪聲72.6分貝。
3.水土流失、荒漠化嚴重。沙塵暴、浮塵、揚沙天氣出現頻率增加。
4.生物多樣性減少:1970年秋天,袁隆平在三亞鹿回頭發現雄性不育水稻,1975年~1983年,24億畝水稻增產2400億公斤。30年過去了,當年的專家故地重游,再也找不到野生稻了。
[總結]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仍在發展,并向農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為特征的生態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
[過渡]4.可持續發展──歷史的必然
中國21世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點:2030年實現人口數量自然增長率為零;2040年資源、能源消費速率零增長;2050年實現中國生態環境退化率零增長。
[板書]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模式──生態農業
[講解]生態農業:是一種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密切結合的現代農業模式。它既不同于那種系統目標單一、生產技術落后、投入少產出低的自然經濟型傳統農業;也不同于那種通過投入大量化肥、農藥和動力,不顧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而一味追求高產出、高經濟效益的商品化現代常規農業。生態農業要求,發展農業應主要依靠農業生態系統中的可再生資源,充分利用生態系統內物質與能量的循環與轉換、各生物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共生等規律,并通過在一定限度內合理利用化肥、農藥,投入機械、勞動力以及改良生物品種、合理灌溉等,促進系統的不斷開放,從而建立一個綜合發展、多級轉化、良性循環的高效農業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我國目前改善生態環境,保證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生態農業是可持續農業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