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認識有機化合物知識點整理
②原則
a.最長、最多定主鏈
a.選擇最長碳鏈作為主鏈。
b.當有幾個不同的碳鏈時,選擇含支鏈最多的一個作為主鏈。
b.編號位要遵循“近”、“簡”、“小”
a.以離支鏈較近的主鏈的一端為起點編號,即首先要考慮“近”。
b.有兩個不同的支鏈,且分別處于距主鏈兩端同近的位置,則從較簡單的支鏈一端開始編號。即同“近”,考慮“簡”。
若有兩個相同的支鏈,且分別處于距主鏈兩端同近的位置,而中間還有其他支鏈,從主鏈的兩個方向編號,可得兩種不同的編號系列,兩系列中各位次和最小者即為正確的編號,即同“近”、同“簡”,考慮“小”。
c.寫名稱
按主鏈的碳原子數稱為相應的某烷,在其前寫出支鏈的位號和名稱。原則是:先簡后繁,相同合并,位號指明。阿拉伯數字用“,”相隔,漢字與阿拉伯數字用“”連接。
(2)烯烴和炔烴的命名
①選主鏈:將含有雙鍵或三鍵的最長碳鏈作為主鏈,作為“某烯”或“某炔”。
②編號位:從距離雙鍵或三鍵最近的一端對主鏈碳原子編號。
③寫名稱:將支鏈作為取代基,寫在“某烯”或“某炔”的前面,并用阿拉伯數字標明雙鍵或三鍵的位置。
(3)苯的同系物命名
①苯作為母體,其他基團作為取代基
例如:苯分子中的氫原子被甲基取代后生成甲苯,被乙基取代后生成乙苯,如果兩個氫原子被兩個甲基取代后生成二甲苯,有三種同分異構體,可分別用鄰、間、對表示。
②將某個甲基所在的碳原子的位置編為1號,選取最小位次給另一個甲基編號。
四、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1.研究有機物的基本步驟
2.元素分析與相對分子質量的測定
(1)元素分析
①定性分析
用化學方法鑒定有機物分子的元素組成
②定量分析
將一定量有機物燃燒后分解為簡單無機物,并測定各產物的量從而推算出有機物分子中所含元素原子的最簡單整數比。
③李比希氧化產物吸收法
用cuo將僅含c、h、o元素的有機物氧化后,產物h2o用無水cacl2吸收,co2用koh濃溶液吸收,計算出分子中碳、氫原子在分子中的含量,其余的為氧原子的含量。
(2)相對分子質量的測定――質譜法
①原理
樣品分子分子離子和碎片離子到達檢測器的時間因質量不同而先后有別質譜圖
②質荷比:分子離子與碎片離子的相對質量與其電荷的比值。最大的數據即為有機物的相對分子質量。
3.分子結構的鑒定
(1)結構鑒定的常用方法
①化學方法:利用特征反應鑒定出官能團,再制備它的衍生物進一步確認。
②物理方法:質譜、紅外光譜、紫外光譜、核磁共振譜等。
(2)紅外光譜(ir)
當用紅外線照射有機物分子時,不同官能團或化學鍵吸收頻率不同,在紅外光譜圖中處于不同的位置。
(3)核磁共振氫譜
①處在不同化學環境中的氫原子在譜圖上出現的位置不同;
②吸收峰的面積與氫原子數成正比。
4.有機化合物分子式的確定
(1)元素分析
①碳、氫元素質量分數的測定
最常用的是燃燒分析法。將樣品置于氧氣流中燃燒,燃燒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別用吸水劑和堿液吸收,稱重后即可分別計算出樣品中碳、氫元素的質量分數。
②氧元素質量分數的確定
(2)確定有機物分子式的規律
①最簡式規律
最簡式相同的有機物,無論多少種,以何種比例混合,混合物中元素質量比例相同。
要注意的是:
a.含有n個碳原子的飽和一元醛與含有2n個碳原子的飽和一元羧酸和酯具有相同的最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