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離子反應 學案(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電解質的含義及強、弱電解質的區別;
2.學習酸、堿、鹽在水溶液中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3.從電離角度進一步認識酸、堿、鹽。
教學重點:電解質的判斷、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教學難點:電解質的判斷、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教學過程
【引入】回顧化學反應的分類知識。
【學生探究活動活動】 對所學過的化學反應進行分類。(由學生完成)
【過渡】化學反應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離子反應。
【學生探究活動】下列物質中哪些能導電?為什么能導電?
鹽酸、naoh溶液、nacl固體、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
【小結】 ①石墨、銅能導電,是因為其中有自由移動的電子存在。②鹽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導電,是因為它們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動的離子存在。
【問題】在鹽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是怎樣產生的?可通過什么方法證明溶液中存在離子?
【探究實驗、討論、歸納】
1、電離產生,其過程可用電離方程式來表示。
2、可通過溶液導電性來檢驗。
【板書】一、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
【補充探究實驗】鹽酸、nacl、nacl水溶液、naoh溶液、蔗糖溶液、酒精溶液、cu等物質的導電情況。
【板書】1、電解質
電解質概念:課本p26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如, 酸、堿、鹽等。
【問題】相同條件下,不同類的酸、堿、鹽溶液的導電能力是否相同?
【學生探究實驗、歸納總結】
通過實驗可知,相同條件下,不同類的酸、堿、鹽溶液的導電能力不相同。
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的大小決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離子的濃度和離子所帶的電荷數。而當溶液體積、濃度和離子所帶的電荷數都相同的情況下,取決于溶液中自由移動離子數目,導電能力強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數目一定比導電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數目多。
【板書】2、電解質的電離
(1)酸、堿、鹽溶液導電的原因(用flash動畫來分析nacl溶于水形成水合鈉離子和水合氯離子的過程)
【分析】氯化鈉晶體是由帶正電荷的na+和帶負電荷的cl-,通過靜電作用按一定規律緊密地排列所形成的。晶體中的離子(na+和cl-)不能自由移動,因此晶體不能導電。當nacl溶于水時,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而減弱了氯化鈉晶體中na+與cl-之間的靜電作用,使na+與cl-逐漸脫離晶體表面并形成了自由移動的水合鈉離子和水合氯離子(如下圖所示)
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電離示意圖
(2)電離的概念
像nacl這樣溶解于水或受熱熔化時,離解成能夠自由移動離子的過程稱為電離。
(注:電離的條件有2個:溶于水或受熱熔化,酸、堿、鹽在溶解于水或受熱熔化時都能發生電離。)
(2)表示電解質電離的化學用語──電離方程式
電離可用電離方程式表示。如:
nacl=na+ + cl-
hcl=h+ + cl-
h2so4 = 2h+ + so42-
hno3= h+ + no3-
【注意】寫電離方程式,要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和電荷守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