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鈉的物理性質;
掌握鈉的化學性質;
了解鈉的存在和用途。
能力目標
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分析其產生的內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其科學方法,激發學生學好文化知識,報效祖國的神圣的責任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包括三部分,鈉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鈉的存在和主要用途。其中鈉的化學性質是本節的重點,在鈉的化學性質中重點討論了鈉與氧氣及鈉與水的反應。難點就是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在鈉的存在和用途中,首先介紹了自然界里元素存在的兩種形態,游離態和化合態,然后結合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引導學生得出在自然界中鈉只能以化合態存在。教材對鈉的用途只作簡單介紹。
教法建議
1.采用實驗探究法,按照問題——實驗——觀察——分析——結論的程序進行教學。具體建議如下:
(1)盡可能地通過實驗和觀察得出結論。
(2)創造條件采用邊講邊做實驗的教學方法。
(3)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邊實驗、邊觀察、邊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結論。
(4)鈉和氧氣的反應可由[實驗2-2]鈉的表面在空氣中的變化而引入。
2.深入挖掘知識之間的聯系,使新知識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形成新的優化的知識結構。
(l)雖然堿金屬單質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但它們的某些化合物卻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讓學生標出 與 反應的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
(3)應將 的結構、性質、保存、存在、用途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主線。充分體現結構決定性質、存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取決于性質這一思想。
(4)學習了鈉與水的反應后,緊接著可讓學生討論“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會有什么現象發生?生成什么物質?”再做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實驗來驗證。使學生對初中學習的金屬活動性順序有一個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學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任何規律都不是絕對的,而是有條件的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使學生樹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學思想。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鈉
重點:從鈉的原子結構特征認識鈉的化學性質
難點: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這是元素化合物的第1個主族元素的學習,應采取從結構到性質至用途的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為后面的主族元素的學習開好頭。
(2)介紹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學習程序。
(3)介紹第一節鈉在全章內容中的重要性。
2.練寫堿金屬元素的名稱、符號及原子結構示意圖
(1)教師指導學生在書后的周期表中查出堿金屬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指導學生掌握堿金屬的核電荷數遞變的規律。
(2)熟練的寫出堿金屬的名稱、符號及核電荷數。
3.教師強調
重視知識的內在聯系,以結構為基礎,以性質為重點,以結構→性質→存在和用途為主線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