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等級與階級
第9課 等級與階級 [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
等級的起源與發展
中產階級的起源與發展
階級的產生與斗爭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提問,使學生能夠自己歸納概括并提取有效歷史信息。
初步學習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考察社會結構
通過對等級向階級演變的過程的分析,認識其中體現出來的歷史進步性。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人類廢除等級制度的漫長歷史,認識等級制度已經為人類文明的進程所淘汰,使學生樹立公民的政治權力意識、否定和拒絕政治特權的意識。
了解當代社會中產階級主體成分的變化趨勢,認識到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對個人前途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形成勤奮學習的動力。
[重點與難點]
重點:等級制度發展歷程
中產階級的演化
難點:等級與階級的區別
說明:
1. 等級是指在奴隸制度和封建制度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在社會地位上和法律地位上不平等的社會集團,偏重于政治與法律地位。對于政治特權的制約能力,反映了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的程度。等級的消除,特別是特權等級的消滅,是文明進步的表現。因此,理解等級制的產生、發展與消亡史,即是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一個側面的把握。
關于“中產階級”的概念,目前使用十分混亂,學術界尚無定論,但普遍認為中產階級產生于中世紀后期對封建領主的斗爭中。它隨著歷史的發展在不同的地區與國家中,呈現出不同的內涵。而中產階級構成的歷史演變,勾勒出近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課文截選了中產階級作為典型,充分展示其孕育、產生、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預示社會發展的前景。
2. “等級”和“階級”,這是兩個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階級的概念偏重于人在社會中的經濟地位。而等級則偏重于政治與法律地位。從本質上講,階級更體現出文明的進步性。由于等級和階級的概念相對中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比較抽象,所以如何結合具體史實讓學生從結構上理解文明的演變,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設計]
1 導入新課
展示兩段材料:
“上帝塑造了三種生命,它們是農民、騎士和僧侶。”( 歐洲曾經流行得到俗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在起義前呼喊的口號)。
提問:這兩段文字說明了什么?——從歐洲和中國古代關于出身決定“等級”的傳統引入本課內容。
2、教師講述“等級”與“階級”概念。
社會不平等現象,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前,是以“等級”形式存在的,偏重于政治與法律地位。而階級是指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由于所處的地位不同和對生產資料關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團,偏重于人在社會中的經濟地位。兩個概念存在交錯的現象:一個階級中可存在若干等級,西歐封建等級制中,國王之下,有公、侯、伯、子、男、騎士、紳士等多個等級,形成金字塔狀,他們都屬于封建地主階級。一個等級中,也可有多個階級與階層,法國大革命前,被壓迫的第三等級中,包括資產階級、農民、城市手工業者……等各個階級與階層。(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在講述的時候要向學生強調:“等級”與“階級”并不是從來就有,而是伴隨著人類進入文明社會而產生的。
奴隸社會的等級主要分為平民和貴族,廣大的奴隸被排除在等級之外,無任何政治權利。
要求學生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歸納西歐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的特點:貴族世襲,擁有經濟、政治特權,形成金字塔狀的等級制;層層封授,有“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之說,導致國家四分五裂;貴族隊伍相對封閉、腐敗,激起大多數人反抗等。這一切都是歐洲封建社會被稱為“黑暗的中世紀”的重要原因。